简介:作者曾服务众多千亿国企和上市公司,具有十余年国资国企改革管理咨询经验,擅长公司战略、集团管控、薪酬绩效等咨询服务模块,旨在为读者解读国资国企政策,剖析行业发展趋势,分享管理咨询心得。
上海城投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第一批城投公司,也是最早实现从政府投融资平台成功转变为城市综合开发治理提供商的城投公司。总体而言,上海城投的成功转型存在基于以下三项因素(头条号:国资国企改革前沿)
1、强化分业经营
上海城投加紧实施“三分法”转型策略,将旗下公益性资产(无收费机制的资产)、运营类资产(有收费机制但无法覆盖成本的资产)以及经营性资产(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资产)进行了细致划分,例如在其分离环境业务时,将属于公益性业务的环卫集运、保洁等业务剥离进入总公司设立的环境实业公司,将可市场化运营的垃圾焚烧业务划入城投控股旗下的环境集团。目前上海城投将经营类资产集中于其上市公司城投控股旗下,将公益类与项目类资产则集中于总公司内,通过经营性资产反哺公用事业,并陆续退出如旅行、汽修等运营类资产,坚决清退非相关业务,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板块,摆脱了依赖政府、经营性收入少的问题,培育了较强的市场化竞争力。
2、打造上市平台
上海城投集团将自身环境板块和房地产板块等优质资产注入旗下上市平台,而后逐步将上市平台原有水务板块相关业务及资产置出,从而将上市公司打造成为集团旗下主要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平台,实现集团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而后上海城投将自身环境业务及资产从原有的集团整体上市平台剥离而出,实现环境板块独立上市,打造内部双上市平台。
3、引入战略投资
在重组优化旗下资产之后,上海城投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技术融合、管理融合为重点,通过股权出让的形式积极与环保、金融行业内领先企业进行混改,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改善了公司经营机制与治理结构,全面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目前上海城投已形成了包括路桥板块、水务板块、环境板块、置业板块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并拥有城投控股和上海环境两户上市公司,已成功从单一的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为政府投资主体、重大项目建设主体和城市运营主体。2018年度,上海城投集团的营业收入达264.97亿元,利润总额达43.6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1.22%,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表现出色。
附:上海城投“三分法”考核策略:
资产分类 | 类别简述 | 代表性业务板块 | 考核方式 |
平台类 | 无收费机制的政府建设项目资产 | 路桥板块 | 主要考核项目公司招投标管理和投资控制,确保工程进度和安全 |
运营类/准公益类 | 有收费机制,但收费机制尚不能完全覆盖成本的公共事业资产 | 水务板块、环境板块 | 主要考核项目公司招投标管理和投资控制,确保进度和安全 |
经营类 | 可市场化运作的业务 | 置业板块 | 考核其利润指标,接受市场检验 |
对于功能性项目,上海城投采取的方法是,项目独立运转,举债偿债自我平衡,以时间换空间,等待财政资金回购,不涉及公司其他业务板块资金。在项目资金来源方面,除财政注资外,上海城投还充分利用企业债券、中短期票据、保险债券计划等多种融资渠道,填补项目缺口资金。在项目融资完成后,上海城投会按照项目融资模式建立偿债机制,通过引入信托、保险资金、推出银行理财计划等一系列手段完成项目偿债,实现功能性项目的有效退出。除此之外,上海城投对所承接的功能性项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项目公司委派财务总监,进行内部成本细化、考核费用管理,并频繁召开资金平衡会,强调“量力而行”、“与政府加强沟通,对重大工程做好前期调研”,确保项目资金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水平。
功能性项目案例1——中环线项目
中环线项目是上海搭建中心城区道路交通骨架路网的组成部分,全线长约70公里。上海城投承担该项目的筹资主体职能,并与上海地产集团联合成立独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的建设投资主体,专款专用,借款用款还款一体化,封闭运行,并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拥有了项目管理权的上海城投充分发挥顶层统筹作用,在项目设计施工过程中采取总承包、代建制等模式相结合的建设管理体制,大幅控制了建设成本,赢得了政府和市场的信任。上海城投将中环线项目打造为上海市第一个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的大型城市道路工程,前期、设计、施工中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投资效益。随后上海市政府决定改变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管理的模式,将投资管理权下放至上海城投,助力上海城投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投、建、运、管”一体化运作能力。
功能性项目案例2——青草沙原水工程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是全球最大的河口江心避咸蓄淡原水水库,建成后将大幅增加上海市的长江原水供应能力,受益人口达1300万人。该项目总投资额达170亿元,其中40%的建设资金来自于政府的财力支持,其余60%则由上海城投自筹。考虑当时银行利率相对较高,上海城投主动创新融资思路,另辟蹊径发起设立“水务债权计划”,成功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保险资金20亿元,相较银行利率下浮20%,有效较低了项目的融资成本。该计划也是中国保监会批准的第一个完成资金募集的保险债权计划,为日后平台企业创新功能性项目的融资模式提供了样本参考。
后续将持续更新具体战略规划方法及实战案例……
关注我,为您提供更多城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