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每位一线员工都是“生意人”,这句话我自己说过,与我经常交流的粉丝朋友也说过,因此银行的营销岗位的确需要有一些做生意的天赋,如果不适合,那只能说这份工作对你的性价比极低。
一位粉丝做客户经理时是算过账的,在经济一般的东部三四线城市,他一年税前收入去掉维护客户的费用,能留下的到手收入只有15万左右,也就是包括福利不含社保的收入。在17年刚入行时,他做柜员就已经接近这个数了,现在干了将近4年客户经理,收入差别居然并不大。他自己分析的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如果曾经做普惠时还能有好企业找上门,现在只有他求别人的份,买卖双方市场的再次变化,直接结果就是营销费用的增加,你不花钱,怎么可能有回报?因此,他认同干银行一线岗位的现状就是每个人都是“生意人”。
如今的银行是越来越讲究员工自己会算账,如果你不懂得经营,不懂的考核EVA,你利率给的高,你个人挣得越多,越来越像做生意,每个人都是如此。他打了个比方,在2020年时,同样资质的小微客户,有一位他给了5.125%的年利率,有一位他给的利率超过6%,因为低利率的那位客户给了他存款并且十分在意贷款利率这个问题,而且他综合计算存贷款收益后发现这样做才能利益最大化;另一位利率超过6%,并不是因为他的资质只能适应6%,而是客户脸皮薄,懂得银行信息较少,又不懂得谈判,客户经理完全是利用信息差和人性弱点强行忽悠得来的客户。
这里涉及一个客户经理专业性的问题。有些新手客户经理,为了获得一个客户往往采取最低报价策略,接触客户时就亮了底牌,这不仅不利于获客,还会失去和客户进一步交流沟通的机会,甚至变相加剧了行业内卷;老客户经理不仅考虑获客,还想从客户身上谋取最大利益,每一次接触,他都在了解客户自身情况和资源情况,如果客户本身价值大或者剩余价值大,几次谈判下来可能会以较低利率放出贷款,未来进一步营销其剩余价值和上下游企业;有些实力较弱但又符合条件的客户,强势的客户经理不仅会要求其利率提高,还会得了便宜再卖乖,让客户感觉自己赚了。营销这件事,产品或许不是客户经理的武器,但思维和交流方式一定是。
言归正传,这种生意天赋就像我们学生生涯对数学的敏感度一样,有些人对数字不敏感,你逼死他也不会成为那个数学奥数得奖者,有些人天生适合做生意,那他做客户经理的成长性自然要更快更大。当然,任何一个岗位做好,都是综合因素决定的,我们难以从一点算出一个人未来的可能性。
银行让每个一线员工成为“生意人”,看似完成了制度管人,利润提升等多项目标,但其实潜在问题也多有出现。
一是银行盈利标签越来越重。要知道,银行虽然是企业,但多数为国有控股企业,作为维系国家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机构,这样做本身就放大了各类不公。比如“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早就沦为了一句服务口号,现实中,你去找非归属客户经理办理业务,一般得到的答复都是敷衍了事,很难得到热情服务;看似员工个人都是“生意人”,但其实赚的大头还是领导。作为生意规则的制定者和所得利润的分配者,假如你的领导不管底层死活,那么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剥夺你的既得利益,不仅如此,他还不需要像你一样付出费用。因此,如今的银行大多早已在“向钱看”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当形成凡事以利益为主,利欲熏心的风气时,是极其不利于年轻人成长的。
二是银行工作丧失其稳定性。众所周知,银行一线无论是离职率还是跳槽率都十分高,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青年员工适应不了如今“做生意”的节奏,考核指标下来后,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资源有丰有俭,适应性有长有短,那么必然会出现较大反差,有些人刚入职薪资直逼百万级,有些人干了三四年还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徘徊,再加上银行高层与基层收入的两极分化,前台与后台的工作强度差异,很多人会形成不自信,抑郁,心理扭曲等问题,到最后黯然离场。
很多粉丝直言,在银行工作久了,不仅身体会变差,人也真的会变自私,甚至思想也会变得扭曲,性价比极低。对于这句话,我无话可说,大环境如此,有些“职业病”也是难免。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人的体会。值得一提的是,既然这种现象已显,那么大家都要做好相应准备,防止自己“得病”。
本文由小宇聊银行原创,欢迎关注转发,觉得好的点个赞哈,小宇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