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位捐赠人高明先生,他是上海体育博物馆自筹备时期便相识的老朋友。作为历史学博士和上海社科院图书馆文献部副研究馆员,高明主要从事近现代出版文献、体育文献与党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因为有此专业背景,所以在挑选所捐之物时,他的切入点也与众不同。
以下内容为捐赠人高明口述
经编辑整理有删节
本不起眼的小票据
却有隐形互动的妙效
1955年上海市游泳体格检查证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在参观展览时最容易吸引关注的展品有两类,一类是价值高的珍稀展品,还有一类则是价值一般但特别接地气、容易勾起大家生活回忆的展品。这回,我捐给上海体育博物馆的物品,便属于第二类。
1953年时上海市沪南体育场带部分手写字样的票据,1955年时本市的游泳体格检查证,还有上海市体育馆的工作证、射击运动普通射手证书等,这些都是我在2020年末为另一个项目搜集文献素材时,恰好在旧书网购平台上瞧见并购入的。其实,在买下它们的时候,我就觉得很适合当时正在为开馆做最后筹备的上海体育博物馆。
譬如,看了那张1955年时的本市游泳体格检查证,参观者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游泳前进行体检的做法,在上海已有至少60多年的历史可循。因为涉及的是日常生活场景,所以这样的小展品更容易让参观者产生兴趣和共鸣,起到隐形互动的效果。
立足行业类同侪
上海体育博物馆“有一手”
我和上海体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相识得较早,是从博物馆仅设陈列室的筹备时期便有了工作交集。故而我清楚,在众多的行业博物馆里,尽管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未满两年,它却是“有一手”的。
行业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它们是两条跑道上的选手。对行业博物馆来说,除了要馆藏丰富,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馆藏是否成体系。
什么叫“成体系”呢?我来举个例子。上海体育博物馆拥有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的全套收藏,其中除一把为复制品外,其余都是真品。放眼全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体育博物馆极少。这就是馆藏“成体系”的一处具体体现。
藏品和展品,对博物馆来说,它们是需要区分开的两个概念。不成体系的藏品,就如孤掌难鸣般,哪怕自身价值可观,想要从藏品变为展品也有难度。上海体育博物馆在馆藏丰富和成体系这两点上做得都很不错。
行内人的期待
盼更多临展和巡展
当有亲友来沪走访游玩时,上海体育博物馆会是我推荐景点中的一项。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博物馆,对它自然会多一些期待:盼上海体育博物馆未来能有更丰富的临展和巡展。
其实,在上海体育博物馆正式开馆前,也就是在它的筹备阶段,上海体育的有关部门已有过在文博展览方面“走出去”的成功尝试。
就我曾参与过的项目来说,便有两次。一次是2017年的“上海体育赛事撷影”,展览场地选在了上海图书馆。另一次是在2017年末至2018年初,活动的全称是“近代上海高校体育文化图片展”,先后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做了巡展。这两项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临展和巡展,它们是一家博物馆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版块。交流共进,相倚为强,希望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的这处舞台上,未来能看到更多“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好戏。
小体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