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又双叒叕回购了!
9月5日,小米集团耗资约4890万港元回购公司450万股股份;次日,小米集团又耗资约4932万港元回购公司450万股股份。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小米集团自上市以来已累计发起127次股份回购。然而,小米集团自上市以来的超百起股份回购,并没有长久有效地提振公司的股价。
截至9月6日收盘,小米集团最新市值为2735.93亿港元,年内市值蒸发约1990亿港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集团近来股价的低迷,或与其上半年业绩的颓软有关。一方面,小米集团在本属于自己强项的智能手机分部没能展现出亮眼的成绩,而高端化之路又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小米集团的造车业务宛如一只“吞金兽”,不断吞噬着公司的现金流,且造车业务的难度颇大,巨大的投入能否换来相应的回报,也存在不确定性。
自上市以来超百次股份回购
9月6日,小米集团于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于9月6日回购450万股,回购价格为10.92港元至10.98港元,共耗资约4932万港元。
事实上,回购对于小米集团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同花顺iFind显示,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小米集团股份回购的次数就达到9次,累计耗资4.94亿港元。
若将时间线拉长,这是小米集团年内的第30次股份回购,也是小米集团自上市以来的第127笔股份回购。雷达财经统计得知,小米集团上市以来的上百起的股份回购,回购价区间在8.73港元至27.2港元之间,回购均价为16.53港元,超百起股份回购累计让小米集团花费了多达137.82亿港元的资金。
早在小米敲响港交所上市之钟的当晚,雷军便曾在庆功宴上放话“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然而,小米集团首日便跌破发行价。公司的股价表现不及预期,雷军心里特别难受,直言“对于IPO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此后,小米的股价表现也并不十分理想,雷军一度情绪非常低落,甚至不愿意见投资者。
面对公司股价萎靡的情况,雷军也十分不解,“我们是如此努力的工作,小米的收入和市场份额都在增长,为什么资本市场就是不认可小米?”雷军还自问,“如果我是投资者,我自己会不会买小米股票呢?”
“我始终相信我们小米的事业。同时我也是个自信的人,我坚信,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鼓起勇气说服大家进行回购”,雷军在2021年的年度演讲中如是说道,小米也确实如雷军所说,先后进行了数量庞大的股份回购。
去年1月,小米集团的股价一度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一时间,因股价表现而十分激动的雷军对同事认真地说道,“富途、老虎、同花顺,雪球、大智慧、自选股,这些股票软件,统统可以卸载掉了,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不过,此后小米集团的股价表现一路跌跌不休。长远来看,虽然小米集团在上市后开展了多次股份回购,但公司的股价并没有得到长久有效的提振。截至9月6日收盘,小米集团报收10.94港元/股,仅为其发行价17港元的64.3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集团近来股价的低迷,一定程度上或与其上半年业绩的颓软有关。财报显示,上半年小米集团的收入达到1435.22亿元,上年同期为1646.71亿元,同比下降12.84%;利润方面,上半年小米集团的经调整净利润为49.40亿元,上年同期小米集团的经调整净利润为123.91亿元,同比下滑超过六成。
手机冲击全球第一任务艰巨,高端化之路任重道远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成立于2010年3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全球化移动互联网企业,“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以手机起家的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一直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业务。去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大增 83%,助力其市场份额上升至17%,超越苹果14%的市占率,一举拿下全球第二的好成绩。
在小米同年8月10日举办的发布会上,雷军还为小米手机立下“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的目标。如今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过去,雷军为小米定下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根据Canalys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位居第三的名次,相较去年同期痛失“榜眼”的位置。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的市占率为13.8%,不及去年同期17%的市占率,相反苹果、三星却实现市占率同期同比3个百分点的增长。
此外,小米第二季度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表现,甚至比不上在全球市场的排名。根据Canalys数据,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位居第四,市占率为15.7%。
具体来看,小米智能手机第二季度的出货量有所减少,从上年第二季度的5290万降至今年同期的3910万台,同比减少了26.2%。出货量的下滑,进一步导致小米该季度来自手机业务板块的收入缩水。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来自智能手机的收入同比骤降约168亿元,从去年第二季度的590.89亿元下降至422.68亿元。
与此同时,小米第二季度于智能手机分部的毛利率也出现下滑,从去年第二季度的11.8%下降至8.7%,同比减少3.1个百分点。
而小米想要坚定执行的高端化战略,目前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小米援引的第三方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3000元至4000元价格区间的市占率达18.2%,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在4000元至5000元价格区间的市占率则为15.5%,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但若以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ASP)作为参考维度,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为1081.7元,去年同期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为1116.7元,同比下降3.1%。相较苹果、三星去年825美元(约合人民币5623元)、265美元(约合人民币1806元)的ASP指标,小米与前两者尚存在较大差距。
业内人士指出,以小米手机当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小米想要实现冲击全球第一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早年靠性价比打赢市场的小米,想要扭转外界对其此前的印象、实现高端化的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业务减速,因雷军重心偏移造车?
去年3月,雷军在小米集团举办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向外界正式官宣了小米集团进军造车领域的重磅消息。彼时,雷军郑重其事地表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然而,造车毕竟是门烧钱的生意,目前恒大、宝能的造车项目仍难见曙光。为了展示小米造车的决心,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将由自己亲自带队。他还透露,小米集团截至2020年底的现金流储备达1080亿元。同日小米集团发布的公告披露,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
雷军还表示,自己曾就小米进军造车行业一事,经历过复杂的心理拉锯战。此前高管们在研究探讨电动汽车前景时,自己一开始内心十分抗拒,还一度有过“我们花了5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三,手机这场仗还没有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的忧虑。
有声音认为,小米集团在手机领域的减速,或与雷军将重心偏移至造车项目有关。据小米内部人士透露,只要雷军在小米科技园办公,几乎2/3的时间都在小米汽车。
时间飞逝而过,转眼到了今年的8月11日,同样是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在早前“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的目标基础上,为小米汽车立下更为宏大的目标——2024 年冲到自动驾驶第一梯队。
在经历了500个日日夜夜的锤炼之后,小米自动驾驶的团队规模发展至500人以上,首期研发投入达到33 亿元,目前小米的自动驾驶已进入测试阶段,第一期规划了140辆测试车,将陆续在全国进行测试。
“目前进展飞快,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发布会上,雷军向外界公布了小米官宣造车500天后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并展示了其自动驾驶项目拥有的自动识别障碍物、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主动变道超车等多种功能。
据了解,过去一年小米通过投资和收购,将自己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深入至三电系统、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芯片、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载智能产品、智能座舱等环节,并定下全栈自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
不过,目前小米取得独立生产汽车的许可证有所延误,因此市场上有传闻称,小米集团正在与北汽集团就合作制造生产电动汽车事宜进行商谈,小米或将收购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此外,还有知情人士称,小米汽车或将接手北汽新能源位于青岛莱西的生产基地。
传闻一出,一度引发绯闻双方的股价波动。当天小米集团的股价短线拉升涨超过2%,北汽集团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价也发生异动,其中,港股北京汽车一度大涨近30%,北汽蓝谷直接封板涨停,而福田汽车一度上涨逾9%。不过,北汽方面对于双方的绯闻回应称,“没有听说过此事。”
此后,市场又有传闻称,小米将坚持自建工厂,不代工、不收购,小米的第一款汽车将会是一款轿车,预计售价将超过30万元。不过,这些传闻均未获得官方的确认。雷军此前也表示,未来两年将不再对各种有关小米汽车的消息进行辟谣,也不会介绍任何有关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第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营收下滑的同时,研发费用却在不断攀升,第二季度小米的研发费用达到37.63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用于造车项目的研发费用达到6.11亿元,占到总研发费用支出的16%。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短期内难有巨大突破,市场竞争又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造车或许将成为小米未来的新希望。但相较智能手机业务,整车生产制造的项目难度更为艰巨,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且小米要打造的是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作为从零开始的跨界玩家,小米需要长期不断的投入巨大的资金,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其手机业务带来的盈利,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
眼下,距离小米预计交付汽车的2024年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届时小米能否按时交上造车的答卷,答卷又能否获得市场的高分?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源自雷达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