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可以量产直升机了。12月22日,国内首个直升机生产许可证--恩斯特龙直升机生产许可证花落两江新区重点企业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通航集团”),这标志着中美双边适航协议签署后,取得了通航领域整机制造的第一个实际成果,标志着重庆生产的直升机进入量产时代,并可以进行国际销售。
在证书颁发仪式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罗德表示,重庆将积极有序推进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机制造、通航飞行、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使通用航空产业一体化,政策运营市场化,努力把通用航空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重庆重要的新兴产业。
据悉,为在通用航空产业中占得先机,2011年1月,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合资成立了重庆通航集团。目前,重庆通航产业已建成了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飞行培训、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重庆通航集团作为重庆市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平台,先后投资设立6家国内子公司,并购1家美国公司。在数年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布局。通航产业从无到有之后,该如何解决下一步的发展问题?重庆通航集团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近年来,累计获得专利技术授权2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取得了480B直升机加装SE2X-1光电观测系统重要改装设计批准书(MDA),建成了航空器设计保证体系,填补了西南地区空白。在整机研发方面,重庆通航集团与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成立联合技术中心,共同开发的TH180轻型直升机,即将完成取证工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重庆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主阵地,两江新区通航产业在全国实现了五个唯一,即: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唯一通航全产业链试点园区;唯一拥有通航3个品牌6个机型和1个在研机型的园区;唯一组网运营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园区;唯一一家设立了通航专业融资租赁公司的园区;唯一拥有覆盖通航私商照培训和在役航线飞行员复训及培训的园区。
背景:一张证书,凝聚通航人几多心血
1995年,中美适航当局虽然签署了双边适航协议的实施程序细则,航空产品的适航问题在细则中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中国接受美国的所有航空产品,而美国只接受中国的23部(俗称“小飞机”)和某些零部件。直到2012年,中美双方当局启动了新的《适航实施程序》(简称IPA)的谈判。历经数年的艰苦努力,伴随着我国航空工业水平和适航审定标准的提升,终于在2017年签署了IPA,实现了中美航空产品的全面对等互认,表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中国航空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的认可。
重庆通航集团获取的生产许可证,正是中美双边适航协议签署后,在通航领域整机制造方面的第一个实际成果。早在2013年,重庆通航集团严格依据适航规章要求,对这一项目开始进行全面准备。几年来,技术团队不断克服跨国、跨适航当局的各种困难,完成了设计资料的国产化,建立了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系统。开展了人员培训,已有累计122人次,其中41人赴美进行系统培训,81人在重庆接受恩斯特龙现场实操培训。完成了生产设施、工具工装、测试设备等生产线建设。完成了3架480B直升机试生产,完成了部装、总装、试飞、涂装、客户服务等能力建设,为PC证书的获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根据中美双方签署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关于设计制造分离的特殊安排》协议,恩斯特龙480B直升机项目获得了中美适航当局的认可。7月31日,重庆通航集团向西南局提交了生产许可证申请书。西南局迅速响应,于8月1日受理,并立即成立审查组。8月8日在石家庄,中国民航局协调美国局方,专门为此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9月12日,西南局召开首次审查组会议,确定了PC审查的实施计划,全程监察了直升机的生产过程,相继完成了对技术系统、质量系统、生产系统的审查。12月11日,审查组召开末次会议,审核了试飞合格报告,至此完成全部审查工作。
12月2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签发生产许可证,重庆通航集团成为第一家拥有美国设计认证、中国生产认证的直升机生产企业。这是中美双边适航协议签署后,国内颁发的首张许可证,凝聚了通航人几多心血,对重庆通航产业发展有里程碑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