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先贤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华夏民族两千多年,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持续影响下去,那么老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又是怎么影响后世的呢?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一些对老子记录的材料断层与丢失。只能翻阅野史和秦朝之后的一些历史资料,这也仅仅能做一些简单的评估。比如老子的生卒年月不知,有人说他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活了101岁。也有说老子活了160岁,更有史料说老子并没有去世,悟道之后羽化升仙,说他是唯一一个老参透宇宙真相,老子是唯一逃离地球的人!老子被后人称为“太上老君”,“道家始祖”,“太上玄元皇帝”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那老子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这些称谓又是怎么来的,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古圣人。据文献记载,老子思静好学,知识渊博。他的母亲曾经感应到有一颗大流星的光芒划过天际钻入腹中,然后怀孕,十一个月之后,才生下李耳,而他的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令人称奇的是,李耳是 “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便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并且两只耳朵大得异乎寻常人等,故此取名为李耳。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远赴战场并战死,母亲也难产而死,因此李耳一直跟着祖父生活。老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商容(也有把商容称为常枞),商容是改变了老子一生命运的人,本来老子的爷爷只是让老子去好好去学习武功,让他以后将来有一天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可是李耳对学习武功没有多大兴趣,在文学上却刨根问底。
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当时商容问了老子三个极富哲理的问题。
商容首先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
“我的舌头还在,但是我的牙齿却没有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老子分别回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忘记家乡、忘记根本。”
“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
“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
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之后李耳听从恩师商容的建议,去找到了第二个老师“本元大师”。本元大师,是一位多年来一直暗中保护他们一家的恩人,本元大师是李耳父亲曾经的忘年交。李耳跟从本元师尊在深山学习了三年,期间明白了:先天万物,动植众生的先天之本,原始之性,人本无善无恶,因后天污染才会迷失本性!里开始形成了道家思想的雏形。本元教导老子:万事自有定数,万难自有解数。
后面因为村子里面出现了危难,老子才下山救人。自从那一次分别之后,李耳就很少见到这位老师。
老子的第三位老师是紫真大师。老子是从其他的地方听说了紫真大师的名号,别人都说这位大师非常有学问,于是李耳想要跟紫真大师拜访学习,但紫真大师住在很遥远的地方,李耳为了能够跟这位老师学习,不惜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进行学习。李耳到了紫真大师那里之后,李耳成为了紫真大师的徒弟,紫真大师给了李耳六句话。治心,清静无欲。治身,皈原真柔。治世,自然无为。治家,合和恒一。治神,抱一还元。治神,抱一还元。李耳感悟了很久,每天都有很多的收获,后面他的大道学说由此而诞生了。这位紫真老师对李耳的影响力很大,大道学说的产生就在于这里。
这三位老师是有史料记载过的,虽然中间也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是被大部分史学家所认同。
老子师从三位大师后,觉得自己需要有个能修身养性的地方悟道,这时候最好的去处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真正让老子升华整个人的思维,让道家思想超脱当时的诸子百家时间,正是老子任守藏室史这段时间。正是这个机缘,他有大量时间阅读古籍和官府藏书,从中吸取他们的精髓并从中感悟。老子这个图书馆馆长除了掌管书籍收藏及记录历史之外。亦需兼理天文、地理、占卦、卜筮之事,故此史官都熟知占卜与阴阳学说,因而能启发老子从天道去看世道和人道。因而成就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可是好景不长,在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第一次问礼于老子。因周王朝内部矛盾而使老子受到陷害、并被免去守藏史之职、游历各国之时。当老子来到鲁国时,恰逢其在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就请他去帮助安排丧事。此时年仅17岁的孔子也去了。因为他有时也担任丧祝,也就是帮助办理丧事,所以也被邀助丧。
公元前526年,孔子第二问礼老子的时候,是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周礼知识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肤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一起,到洛阳向老子学习周礼。
公元前512年,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其意义就非常的重要,这是老子免官归乡后,此时孔子40岁。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也更多,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孔子第四次问礼于老子时,已50多岁了。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了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
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彻夜长谈之后,带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看祭神之典,考察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在周国呆了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子送孔子到当时的宾馆之外,就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最后这次问礼老子,孔子回到鲁国后三天不吃不休,在房间内踱步,众弟子不解,便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因为周王室的内斗,导致古籍丢失,也让老子丢了工作,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他也想把自己所参悟的道,去感化那些蛮味十足的西夷。或者往西走,可以再遇一场造化也不一定。因此就横坐着青牛一路向西而行。
老子西边必经之路有一处关卡,叫做函谷关,函谷关的令叫令尹喜,尹喜对星象天文有一定的建树。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91人,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
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才子在此小住。因为当时老子的名声在外,尹喜对老子是尊敬有加,想邀请他在函谷关住一段时间,让老子也给他传道,可是老子不想住下,怎奈自己的通关文书还没下放,只能在函谷关居住了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时间内,尹喜多次请教老子,老子对尹喜也是无语,尹喜也看出来老子的无奈,然后就转了个想法说道:“在下愚钝,面对先生教化,我自己难以参悟,还请先生留下墨宝,让我慢慢感悟,也不影响先生行程”。
于是,老子没花多长时间,就写下来旷古烁今的奇书《道德经》,写完之后,老子就横坐着青牛往西而行,从此就没有老子的下落,有人说他去了印度,还传道与释迦牟尼,有人说他得道升仙了,更有甚者说他就是太上老君的分身。老子出了函谷关之后去哪里了,这个谜会一直困扰着华夏民族,可是我们有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