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8日电 题:优化升级产业链 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党派人士2021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国洲、王晓曈
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如何统筹兼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近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赴重庆,围绕“优化升级产业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展调研。
考察团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重庆有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成功案例,也有贸易流通的相关经验,为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出了有益探索。
创新驱动、数字转型,传统支柱产业强基升级
构建智能网联运营平台,实时掌握车辆安全等关键信息;合作打造智慧出行生态平台;实施生产、调试、运营等全过程数字化,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走进重庆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考察团发现,这家企业正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企业代表提出,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重庆汽车产业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深度融合。
在与重庆企业代表的座谈会上,考察团表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汽车产业很有代表性。传统车企在“新四化”转型升级和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原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电子信息人才短缺这一短板。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考察团副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建议,地方应发挥特色优势,明晰传统产业转型的路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集中资源、攻坚克难,新兴科技产业加速孵化
“对于创新型的创业企业,地方是否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针对战略性产业发展,地方有哪些配套措施?”在华润微电子(重庆园区),考察团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座谈,频频发问。
在重庆,华润微电子聚焦功率半导体领域,承担着功率器件设计、研发、制造、封测等多项业务职能。
“电子产业在重庆从几乎不存在,到现在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政府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协调作用。”林毅夫说。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加大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截至今年5月底,重庆市有高新技术企业4000余家,科技型企业超3万家。
2020年9月,规划区域范围1198平方公里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科学城汇集了重庆大学等28所高校以及多个产业园区。
考察团认为,这种“先建科学城,后整合资源”的做法有利于新兴产业集聚,依靠国家力量,集中资源攻坚克难。下一步,需要培育更多的科研人才,提高本地研发能力。
“教育是产业链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考察团秘书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说,“科学城需要引进更多配套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区域人才生态。”
贯通成渝、联结中欧,区域协作畅通双循环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里,考察团在“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屏幕前驻足观看。屏幕显示,重庆向四面八方延伸着交通线,形成一张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的物流网。
向南,重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的集装箱通达105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
向西,中欧班列逐渐成为亚欧物流贸易重要大通道。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共开行2603班,运输货值超900亿元;
向东,挖潜扩能长江黄金水道;
向北,用好“渝满俄”班列,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考察团认为,重庆要加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拓宽思路,着力提升物流运输的经济效率。在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时代契机,“内循环”和“外循环”彼此促进。
截至今年5月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建立四级合作机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248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要把握好区域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避免各自为政、同质竞争。”“加强在教育和科技上的合作,打通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考察团认为,地方优化升级产业链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运用自身比较优势优化升级产业链,逐渐将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同时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