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财爱家157期实盘周报
很久没有更新信托的周报了,原因非常简单,无利可图!过去一整年我基本没有推荐什么信托产品,因为我判断未来一年半将是信托行业天雷滚滚之时。这里面的重灾区就是民营信托,近一年时间已经倒下了5家民营信托,包括安信信托,四川信托,华信信托,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可是这只能算是一道开胃前菜,主菜将会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出现,如此精准的判断,我有依据吗?有!
依据1 一线民营地产公司与部分政信已经开始爆雷
此图为我在一家票据中介网站看到的恒大地产的票据贴现利率水平,是不是很惊人。我查看网站其它一些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例如融创,金科等,贴现利率都在12%-15%之间,其实已经不算低了。目前这个行情下基本稍高于信托融资成本。
恒大只是算开头,像最新华夏幸福非标与票据已经出了问题,未来的生死权已经在于中国平安愿不愿意接手的问题了。
以青海城投为代表的各类“假政信”目前都出现二次违约或是多次违约现象,城投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脆弱,神话能否延续。相较于地产,地方的财源渠道要多一些,可能最坏的情况发生还需要一段时间,例如债务率最高的贵州,有茅台无偿划转股票以解危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信托投资而言,最重要的两块投资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情况都不会太好。地产需要待到相关地产公司财务达标三道红线之后才可能初步化解。地方隐形债务问题则是一个更长期更大的问题。
地产与政信是非标资产的基础,地基不稳上面的房子能安稳才奇了怪了。
依据2 大量明显烂尾项目开始显现
以某家最大的民营信托为例,其旗下一款南京地王项目,原本融资期限是一年半,结果现在五年过去了,还没有做完,还显示一切正常。虽然项目地处南京不至于血本无亏,但是项目拖这么久,中间还换了开发商,结果是不会好到那里去的。第二就是华夏幸福可是在这家信托公司发了60亿的永续债,并且还发了好几款集合信托计划,如果说平安是华夏幸福的债主爸爸,他就算是债主妈妈了。包括青海城投他也有份,二次违约,像以上这样的有问题的项目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加重要是其资金池重要投向的资本市场,十几家关联公司,现在多家都已经成了ST。市值更是跌得一塌糊涂,为了保壳填充了大量的资产现在也变成了“有毒资产”被退了回来。结果一看仅其中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一年就亏了二十亿。近几年现在的证券市场垃圾根本炒不动,想通过资本运作割韭菜,已经行不通了。
依据3 相关民营信托大股东,开始贱卖资产自救
例如:一家信托公司大股东最新把自己最好地产土地也低价转让了,别说不是因为缺钱,这家公司每一个武汉人肯定都想“问候”。因为十几年承接了武汉的CBD建议,规划杠杠的,但只看见他陆续地开发了几个住宅小区而已。CBD已经成了武汉人心中的笑话,不值一提!
最近锋雳写了一篇他们危机文章,几个小时就被下架,所以就不明说了。
地产去杠杆叠加近两年地产,股市机构化让这些把信托公司当融资平台的大股东“四两拔千斤”游戏玩不下去了。当初杠杆放得越高的公司,资金池规模越大的公司,即将被资本反噬越彻底。
依据4 央企信托全部都在增资,地方国企大股东也是各种输血,可是民营信托却任何动作。
最近两个月信托又开启了一轮增资潮,但是大家稍用点心思就可以看出来大股东背景都是央企,地方国企,而民营信托没有一家增资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些大股东现在都自身难保,极度缺钱,哪里来的资金增资呢?
其中雪松信托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接下了中江信托的烂摊子,首要面对的就是大量没有兑付的信托。他们的计划是先签债权转让协议,把投资者稳下来,然后再慢慢要债,慢慢化解。重建品牌形象后,自己再用平台去发新的融资项目,主要是做自己供应链的融资。可惜的是市场对于雪松的招牌并不感冒,其产品发行很不顺利。当初花高价承接的信托牌照,根本就融不到足够的钱,之前的烂摊子也消化不了。所以到了今年我们发现其对于之前中江遗留下来的客户兑付问题,态度变得非常消极。
另外一家海航旗下的勃海信托也爆出苛扣员工奖金与项目提成的新闻,这不难理解。大股东海航早已无任何现金流了,只能被动地不断出售资产应付各种到期债务。一家公司到了扣员工的奖金提成,请问这家公司是否进入到最恶性循环的阶段。
依据5 资金池大限将至,不会再有长时间推荐的可能
新资管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于2018年中,具体时间我也不记得了,第一阶段给了18个月缓冲期。第二阶段在五道口金融论坛上多位重量级人员呼吁再延期两年,结果又延了一年。在2021年底就正式到期了,会再延期吗?可能会,但是最多再延半年,要不然政策制定就成了儿戏了,公权没有公信力是不可被接受的。
新资管的核心就两条:不准做资金池,不准刚兑!这两条是过去十年信托高速发展的根本,这两条破了,信托就如同女主播关掉美颜,自己体会。
各家民营信托资金黑洞有多大?谁也不知道的,但是最大的那家肯定是安信信托的五倍以上!
依据6 恐慌在漫延,信心动摇!
都叫干一行厌一行,我换过一次行业。刚毕业做的是医药物流中心的规划,以助手的身份做了一个项目就果断选择离职。因为觉得整天对着电脑花CAD,一脸油,没前途。转身从业金融,一干就是12年。总结了一句话:金融就是中介,唯一资产就是信用。
过去信托公司维持信用的关键就是利用资金池进行刚兑,直到爆雷前一天,信用都是顶格。可是目前信托行业的恐慌正在漫延,投资者信心受到巨大冲击,借用股市的一句话:“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任何银行都顶不住挤兑,影子银行更是如此。随着行业信心的退潮,离新资管大限越近,就越会形成挤兑。不要想着压线离场,因为大楼总是突然崩塌的。
依据7 信托净值管理转型必遇大挫折!
2020年下半年来信托公司开始大量推净值型产品,从投资品来说就是股债混合基金,从业务关系来说无法自己直接下场发基金,或是卖各类基金。
两种业务形式都有明显的问题:
1.直接发基金有三个痛点
首先:客户属性有冲突,信托客户本质是固收类投资者,现在是行情好,乱买都赚钱。一但行情转向,你让固收类的保守投资者亏3%以上,以后就可以88了。
其次:请不到好的基金经理,信托自认为自己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绝对请不到好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要的两样信托是给不起的。第一是待遇,一线基金经理的年收入绝对过千万,甚至部分基金经理有公司股价可以过亿。而且成明星之后还可以单干,这几年行情私募基金经理过十亿的年收入的绝对有。第二个就是规模,一线信托管理的资产不算通道也就5000亿。可是王坤一个人就管了超千亿,以后这种事越来越多。有规模就有知名度,有提成,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信托公司只能在基金公司淘残次品,做出来了还留不住人。
最后:时间点不好,打麻将有一个说法叫赢头把输百把。A股走了两年的结构慢牛,信托才开始动手。起初你赚了一点钱,觉得很顺开始大力投入时,市场就转向了。要知道老基民都知道一句话:牛市买老基,熊市买新基!因为起步慢一点,交一点学费才是正确的开始!
中介卖各类产品:痛点只有一句话:“做好了,钱别人赚大头,客户也不属于自己了。做差了,锅得自己背!”
最后的意见:
1.信托在调整未结束前是投资收益/风险比不划算的产品。行业的存在必有其道理,信托行业当然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有波峰也有波谷。现在就处于由山顶开始往山下走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再按经验去无脑买信托,是十分不明智的。我建议除了央企信托发行的比较好的信托产品,其它的还是回避一下比较好。
2.民营信托资金池是一定一定要快速撤离。民营信托将是未来信托行业的主冲击波,68家信托中,民营是有可能基本消失的。不是管理层不可机会,而是民营资本控制不住“空手套白狼”的诱惑。资金池,无限融资权就像一位绝世美女(帅哥),撩动着每个男人(女人)的心。坐怀不乱并不是自制力,那是病得冶。真正理性的人都应该明白,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别让诱惑坐上来才是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