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翰芬
梁翰芬(1876~1960),广东番禺人。清末监生。早年从儒医杨某习医,后任广州市方便医院医师,并曾任教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光汉中医学校、华南国医学院、广州和香港保元中医学校、广州汉兴中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顾问、广州中医学院教师、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为广州市第二届政协委员。精于诊断,尤重视脉诊、舌诊。著有《诊断学讲义》(1935年)、《眼科讲义》(1929年)、《辨舌疏证》、《痛症案疏》、《脏腑药式》等。培养弟子甚多。
1
历史的枢纽:中医代代传承
梁翰芬学习中医的时候,还在晚清。这位清末的监生,起初在乡间教书为主。梁翰芬的家乡在番禺禺北兔岗村,相当于今天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明星村。可能是受到同乡中医治病救人的感召,梁翰芬拜当地的名中医为师,走上了中医的道路。在清末民初的广东省医生考试中,梁翰芬一举夺魁。随后,梁翰芬受聘于广州方便医院。这本是一家慈善医院,乃广州九大善堂之首。梁翰芬凭借自己的医术,挽救了不少重病患者的生命。
1918年,梁翰芬回到家乡附近的鸦湖村执教私塾,并带徒授医。其后,梁翰芬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任教,这家学校在广州中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梁翰芬编写了《诊断学讲义》《眼科讲义》等教材。当时,国民党政府提出废除中医药,引发全国的风潮。在1931年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之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陈任枚,率领梁翰芬等11名广东知名中医出席大会,在会上抨击当局的政策。
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50年代,梁翰芬在广州中医药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了很多学生,比如杜明昭、杜蔚文、罗元恺、邓铁涛等。
中医代有传承,梁翰芬的儿子梁具天跟随父亲学医。梁具天和父亲的从医历程颇有相似之处,他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方便医院工作,这可能是父亲的建议。后来越南的一个华侨医院来广东招聘医生,梁具天以粤港澳中医师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梁具天同样医术精湛,在广州市二院工作期间,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被当时的院长梁毅文称之为“再世华佗”。
在梁翰芬的直接教导之下,梁颂名也走上了中医的道路,在中医方剂学等领域贡献突出,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梁颂名的儿子也在香港从事医学教育工作。
“执业已卅年,拯救苍藜超十万;教医逾廿年,算来桃李足三千”,这是梁翰芬在60岁生日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
《番禺志》编辑戴桂波曾赠给梁颂名一首词,其中有“四代名医一脉源、杏林春满誉南天”,表达的是对这一家族的钦佩。这首词就挂在梁颂名的家中。
2
后世访谈
梁颂名,1935年生,梁具天之子,梁翰芬之孙,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中药系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中医方剂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暨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近四十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方剂学专家。
梁颂名教授早在1999年就去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工作,平时都在香港,假期或逢年过节之时才回到广州。记者见到了回广州度假的梁颂名教授。一见面,他满头的黑发令记者很惊讶,看上去根本不像70岁的人,如果说他40多岁,恐怕也有人相信。梁教授开心地笑了,说头发外面虽黑,但里面开始白了,看两侧鬓角就可以看出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家中,梁教授住在八楼顶层,没有电梯,梁教授说,他每次都是爬楼梯的。七旬的老人也该到了安享老年生活的时候,可在香港,梁教授依然很忙,上课指导学生,外出讲课,各种社会活动很多。梁颂名教授的家中,挂着商承祚、梁剑波、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等人的题词,这也从另一面诠释了几代中医世家的风采。
1、忆祖父:一生清廉 愿为穷人看病
记者:在你平时的印象中,祖父是什么样子的?
梁颂名:我祖父不但医术精,而且医德好,人很敦厚、平和,对病人有爱心。有时候病人比较穷,他不要钱,还给病人钱,说钱不够我也给你抓药。他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只是看书看病教书。最初祖父在浆栏路上开药店,叫集兰堂,后来搬到龙津路。当时他还在广州的一些中医学校里教书,一边看病,一边带徒。那时候我很小,他的徒弟很多,如杜明昭、杜蔚文等。我祖父很早就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教书,罗元恺、邓铁涛等都是他的学生。
记者:你祖父一开始是教书的,后来怎么去当医生了?
梁颂名:祖父是清末的监生,年轻时以教书为主。我确实问过祖父这个问题,他想了半天说,他看到很多当地有名的中医给别人治好了病,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感动了他,他就不教书了,开始拜当地名中医为师。由于以前教古文,他学习那些中医的书籍很容易上手。他写古诗也很好,用手指蘸墨写指书,字写得很好,很苍劲,写在扇子上送给别人。
记者:那你祖父的家庭条件在当时如何?
梁颂名:祖父的父亲是农民,种田的,家庭条件一般。我记得土改划分成分时,他被定为自由职业者。那时候他以行医为主,没什么田地。我祖父一生是很清廉的。我曾建议他买房子,他说不买,只租房子;因为买房子的话,遗产以后不好分。我们在龙津路的诊所就是租来的房子,我们在白云区有自己的房子,平时都是住在龙津路。
龙津路骑楼今貌
记者:据说,清末民初,你祖父参加广东省医生考试获得第一名?
梁颂名:对。这件事祖父也给我说起过,他以此启发我好好学习。他说,我考第一名,不是偶然的,第一是我平时看病多,有经验,也得益于我平时看书很多。祖父希望我好好学习,要主动多看些病,这样进步才快。
这次考试之后,祖父去了方便医院当医生。方便医院是当时广州九大善堂中最大的一个,专门给穷人赠医赠药,救死扶危。祖父说,收进方便医院的病人,很多都是奄奄一息的了,在医院的走廊、空地上经常摆放着来不及挽救的病人尸体。祖父用中医药治好了不少危重病人,从此有了名气,找他看病的人很多。祖父说,在方便医院多年,各种危重病都看过、医过,因此他的医术有了很大进步。
2、诊脉即可知生男还是生女
记者:在老一辈的名中医中,和你祖父经常来往的有谁?
梁颂名:有卢朋著、陈任枚、管桂耀等人。另外,我祖父和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教授关系也很好,他经常来找我祖父看病。
记者:你祖父擅长看什么病?
梁颂名:他对妇科、内科、眼科诊断等都比较擅长,尤其是对治疗远年气痛、胬肉攀睛、不孕症、妇人孕脉有独特的医术。他通过诊断孕妇的脉就可知道是生男还是生女。他先后诊断过2000多名孕妇,仅有两人判断失误,准确率接近100%。这个是很厉害的,我也没有学会。祖父的学生罗元恺曾多年跟随他学习治疗妇女不孕症,之后把它发扬光大,成绩斐然。以前我们院有个妇科专家朱必真曾专门拜祖父为师,想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祖父诊孕妇脉的原理,后来朱必真因病逝世,研究中断。那时候罗元恺经常来我家里,向祖父请教,我很早就认识了罗老。
记者:你祖父在广州中医学院时怎样?
梁颂名:广州中医学院刚成立的时候,祖父的工资是最高的,每月300多元,相当于一级教授的工资,当时又叫“381高地”。他培养了很多学生。在中医学院,祖父教中医诊断和妇科两门课。
记者:你祖父在多所中医学校教过书?
梁颂名:他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光汉中医学校等教过,广州沦陷后,他跑到香港,担任保元国医学校校长。我五六岁时祖父就带我去那边,后来香港沦陷我就回来了。我们走了一个月才到广州,路上的难民多得要命,很惨。在路上突然暴发霍乱,死了很多人。当时有德国医生来帮忙治疗霍乱。我祖母也得了霍乱,德国的医生要带祖母去诊治,祖父坚决不同意,他说收进去祖母肯定会死的。后来是我祖父用中药把祖母治好的。
梁翰芬讲义
3、谈父亲:淡泊名利 被称“再世华佗”
记者:你祖父有几个孩子?
梁颂名:三个女儿,两个儿子,父亲是第二个儿子。我伯父叫梁浩天,他不是学医的,广东大学毕业,学的是中文。几个姑姑没有学医,第一、二个姑姑都过世了。大姑姑是家庭妇女,嫁给了一个打铁铺的人,第二个嫁给了一个中医。第三个,我父亲去越南时带着,后来嫁给了当地华侨,侨居美国。我伯父很调皮,叛逆型的,和我父亲不同,父亲很沉静,适合当医生。
记者:你父亲学医也是受祖父的影响吧?
梁颂名:是。我父亲后来上的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祖父介绍他去方便医院工作了几年。我父亲在那里取得很丰富的治疗经验,医术很不错。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后,父亲想来这边工作,祖父不同意。祖父说,父子俩在一个单位工作不好,于是介绍他到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当时市二院院长是梁毅文,著名的妇科专家。她对我父亲很佩服。“文革”期间,说我父亲只专不红,后来下放到郁南县人民医院,干了两年多。他医术高明,来看病的人很多,中午也来不及吃饭,只吃点饼干。晚上看病有时候到凌晨两点,这样就把身体搞垮了。回广州时,我一看父亲又黄又瘦,很心疼。
记者:你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梁颂名:他也是淡泊名利,看完病有时间都是去看书钻研医术。他医术精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院长梁毅文称他为“再世华佗”。父亲每治好一位病人,总是用四句诗写下治疗的总结,就是治验方歌,积累下来有上千首,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经验总结,我还没来得及整理。
记者:你父亲还去过越南当医生吗?
梁颂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华侨唐富贤在越南创办了广肇医院,来广东招聘医生,组织中医考试。父亲的笔试和口试均为第一名,就去了越南当医生。不到三年,在越南名气越来越大,求医者络绎不绝。唐富贤还送给父亲一首诗“两试香江魁国手,三年全越颂名医”,称赞他医术高明。本来当时父亲还想带我过去,可下了船我就哭,我不想去,结果没去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祖父多次催促,我父亲才返回祖国参加工作。父亲医术很不错,擅长治疗妇科、内科、肠胃方面的病,治温热病退烧也不错,在医院配合西医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
4、说自己:从小被培养 耳濡目染
记者:你当医生,有没有受祖父的影响?
梁颂名: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培养我,教我背方歌,说不懂也要先背。那时我才十一二岁,自己也愿意背诵这些。我从小就在祖父的诊所里看他治病。大学我是在北京医学院读的,学的是西医药理学专业。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中医处于低潮,在医学界还没有地位。所以,祖父说不要学中医了,学西医。我是1953年前后上的大学。后来,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保护中医,一句话就改变了中医的命运,全国分别成立了四间中医学院,西医院里也开设中医科。我大学毕业后,广州中医学院已经成立了,祖父是研究室主任。祖父一定要我回广州中医学院工作。
记者:你的上学经历大概是怎样的?
梁颂名:我小学在白云区人和上的。初中的时候在知用中学。我祖父当过知用中学的校医,这个学校的校长是广州市副市长张瑞权,和我祖父的关系很好。
高中我是在中大附中上的,那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了。因院校的调整,中大附中并到华师附中,我高中毕业拿的是华师附中的毕业证。我中学时的班主任是王屏山,他教物理,推荐我去北京上大学。后来他当了副省长,常找我看病。大学我读的是北京医学院,我来广州中医学院工作后,又派我去北京中医学院进修中医。祖父过世的时候,我正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他们当时没有告诉我,后来我才知道消息。
记者:你有几个兄弟姐妹?
梁颂名:我父亲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我弟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有我继续从医。
记者:你有几个孩子?
梁颂名:有两个儿子:梁思潜、梁思力。我的儿子和父亲脾气一样,为人很低调,不让我写他们。他们在香港教书,教医学方面的。
记者:你刚来广州中医学院的时候,这里是什么样子?
梁颂名:我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大片农田。那时中医学院的老师不到100人。学风很好,平时在校园到处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来源:摘编自《岭南中医世家》,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报著,主编:宋金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