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7日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如何在这个关键阶段贡献自己的金融力量,显得格外重要。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更好服务于民营和小微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栏目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进行解读。
从左至右:主持人秦佳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同时也在改变着银行的传统业态,重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运营模式。
郭田勇表示,金融科技打破了银行传统的二八规律。他分析称,出于成本考虑,前些年银行都在抓20%的高端客户,投入重要的信贷资源,而没有办法更多服务于另外80%资金较少的大多数,而通过互联网,能够对人力成本进行替代,服务这些中低端客户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通过互联网,各家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也非常发达,金融服务效率大大得到提升。“通过互联网,一块钱就可以买这个宝那个宝,一下这个服务门槛降低了,所以现在你看银行理财产品也打破了5万块钱的门槛,降下来之后,服务的客户量才会进一步增大”,他说到。
董希淼称,金融科技在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上,发挥了从科技支撑到战略引领的作用。一是拓宽了银行业服务的边界,原来有一些顾及不到的或者不愿意去服务的部分客户群体,现在借助利用科技手段能很好的提供服务;二是降低了服务的成本,以更优惠的价格向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三是提高了风控水平,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的识别欺诈风险;四是提升了用户的体验,用一部手机甚至一个手表就能享受到很多的金融服务,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