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由《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文字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避免文字差错的知识。我们收集汇总了2012年-2021年以来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资料,收供大家学习借鉴。一定要记得收藏哟!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内容(2012-2021)2021年版
1.“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蔓延”误为 “曼延”。
3.“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4.“途经”误为“途径”。
5.“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6.“赓续”误为“庚续”。
7.“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8.“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9.“情结”误为“情节”。
10.“行拘”误为“刑拘”。
2020年版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10.“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2019年版
1.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
2.明星微博中的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
3.干支纪年中的用字错误:“己亥”误为“已亥”。
4.科技新闻中的词形错误:“挖墙脚”误为“挖墙角”。
5. 影视新闻中的用字错误:“主旋律”误为“主弦律”。
6.经贸新闻中的不规范用字:“鲇鱼”误为“鲶鱼”。
7.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
8.环保新闻中的用字错误:“禁渔”误为“禁鱼”。
9.波音坠机事件中的用语错误:“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
10.相关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2018年版
1.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3.“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4.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5.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6.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7.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8.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9.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10.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人物品用“惠赠”。
2017年版
1.电视中的人名误读:老舍的“舍”误读为shè。
2.“双十一”宣传中的用字错误:“蘋”误作“萍”。
3.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参商”的“参”误读为cān。
4.“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5.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飓风”误为“台风”。
6.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起诉状”误为“起诉书”。
7.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领衔主演”。
8.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
9.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10.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2016年版
1.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3.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4.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5. 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6.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7.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
8.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作为”误为“做为”。
9.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
10. 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黏豆包”误为“粘豆包”。
2015年版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14年版
1.“议案”“提案”混淆。
2.“入驻”误为“入住”。
3.“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4.“国际间”。
5.“通信”误为“通讯”。
6.“拘留”误为“逮捕”。
7.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8.“碑文”误为“墓志铭”。
9.“松树”误为“鬆树”。
10.“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3年版1. 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
菌”误为“鸡枞菌”。
2. 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3.“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4.“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5.“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6.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7.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
8.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
9.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
10.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2012年版
1.“发酵”被误读为“fa xiao”。
2.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3.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4.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5.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
6.女明星错用“贱内”。
7.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8.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
9.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
10.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
2021年版 1.“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2.“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3.“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4.“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5.“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6.“赓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7.“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8.“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9.“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10.“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
2020年版
1.“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
“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àn。“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名词,当读guān而不读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关宣传中常被误为“带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发挥其功用的身体某一部位,“带”指随身携带、拿着某物品。“戴口罩”指将口罩正确地加于口鼻之上,“带口罩”即随身携带、拿着口罩。显然,“戴口罩”能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统,而“带口罩”无法隔绝病毒。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的“渡”常误为“度”。“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古汉语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与时间概念搭配,如度日、欢度佳节;“渡”与空间概念搭配,如渡河、远渡重洋。难关,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是空间概念,与之搭配的应是“渡”而不是“度”。
4.“杏林”误为“杏坛”
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危险,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做出重大贡献。不少诗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来称颂他们,但“杏林”常被误为“杏坛”。“杏林”与三国吴人董奉有关,据说他看病不收钱,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种杏树,病重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杏坛”则与孔子有关,相传孔子曾于杏坛之上授业,后世便称讲学之地为“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5.“宵禁”误为“霄禁”
在报道国外防疫措施时,“宵禁”频频见诸各种媒体中,但常常被误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间活动。大多数人白天要工作,所以许多国家只限制夜间活动。为防疫而宵禁,根本目的是减少非必要的人际接触。“宵禁”与云、天空无关,不能写成“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在新冠疫情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边沿,不少媒体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其中的“挤对”应为“挤兑”。“兑”即兑换;“挤兑”本指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发行银行兑换现金的现象,严重时会使银行崩溃,失去兑付能力。医疗资源被挤占,可类比为“挤兑”。“挤对”指逼迫别人屈从, “医疗资源出现挤对”说不通。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
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疗作用的是“主作用”,对治疗无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病亡人数超过35万,均居世界之最。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称:美国疫情防控形势,让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个成语,表示所见事物好到了极点。新冠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不能用“叹为观止”形容。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2020年11月,蚂蚁集团发布暂缓上市公告,其中将“主板”“科创板”错成了“主版”“科创版”。“板”指板块,本指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单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点或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主板”“科创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取“板块”之义。“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图形的底子,“版块”仅用于报刊、节目中。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主板”“科创板”,不能写作“主版”“科创版”。
10.“螺蛳粉”误为“螺丝粉”
2020年,广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走红。不少商家在宣传时错把“螺蛳粉”写作“螺丝粉”。螺蛳,淡水螺的通称,一般个体较小,可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螺丝,是螺钉的俗称,通常用金属制成,是圆柱形或圆锥形的零件,杆上带螺纹,用于连接、固定。螺蛳粉以螺蛳为主要食材,和螺丝无关。
2019年版
1.足协致歉声明中的成语误用:以“差强人意”表示让人不满意
2019年11月,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负于叙利亚队。赛后,中国足协通过微博为中国男足的糟糕表现向球迷致歉:“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歉意!”
其中误将“差强人意”当作“让人不满意”用了。差(chā):略微;强:振奋。“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过,通过这个事,差强人意的意思被你牢牢记住了。
2.明星微博中的知识差错: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成孔子的话
2019年11月,演员李小璐和贾乃亮宣布离婚。随后,李小璐发微博称自己是一个“普通女人”,还说“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
已有辞书收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条目,用例大约出现在明清时期,意思是:常人不是圣贤,谁能不犯错误?其出处可追溯到《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语。
3.干支纪年中的用字错误:“己亥”误为“已亥”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己亥”在使用中常被误为“已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中有“己”没有“已”,干支纪年中只有“己亥”年而没有“已亥”年。还有将“2019年己亥年”误为“2019年乙亥年”的。干支纪年中确实有“乙亥”年,但2019年不是。
“已”“乙”“己”傻傻分不清。
4.科技新闻中的词形错误:“挖墙脚”误为“挖墙角”
2019年8月,华为发布操作系统“鸿蒙”,并许诺了众多优惠,力邀安卓应用程序开发者为鸿蒙效力。媒体一时调侃:这是在“挖安卓的墙角”。其中“墙角”是“墙脚”之误。
墙角是指两堵墙相交接所形成的角;墙脚则指墙基。墙角被挖开对墙体损害有限,但墙脚被挖整堵墙就会坍塌。因此,汉语词汇系统中有“挖墙脚”,而无“挖墙角”。“挖墙脚”即拆除墙基,比喻从根本上对事物加以破坏。
5.影视新闻中的用字错误:“主旋律”误为“主弦律”
2019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影片集中上映,获得广泛好评。相关新闻中,“主旋律”常误为“主弦律”。
“旋律”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指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曲调,现在也用来比喻基本的观点、主要的精神。“旋律”不能写作“弦律”,“主旋律”也不能写作“主弦律”。
6.经贸新闻中的不规范用字:“鲇鱼”误为“鲶鱼”
2019年11月,美国确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中方表示欢迎。相关报道多将“鲇鱼”误为“鲶鱼”。
鲇鱼,头扁平,口宽大,体表无鳞,多黏液,过去也作“鲶鱼”。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实施,确定“鲇”为规范字,而其异体字“鲶”未收入表中。此后,将“鲇鱼”写成“鲶鱼”就是不规范的了。
7.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
2019年10月,大连一名10岁女孩惨遭杀害,凶手蔡某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追究刑责。有媒体报道:蔡某行为素有不端,其父母虽有察觉却“不以为然”,未加严管,最终导致恶性事件。其中“不以为然”是“不以为意”之误。
“不以为意”指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他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应用“不以为意”。
8.环保新闻中的用字错误:“禁渔”误为“禁鱼”
2019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对长江流域分阶段实施禁捕做了规定。在相关报道中,部分媒体把“禁止捕鱼”说成“禁鱼”,混淆了“鱼”和“渔”的区别。
“鱼”是名词,即鱼类;“渔”是动词,即捕鱼。“禁渔”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水域内禁止捕捞,不能写成“禁鱼”。
9.波音坠机事件中的用语错误:“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
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亚一架波音737-8飞机发生坠机空难,举世震惊。不少媒体报道: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堪忧”。
“令人堪忧”是病态结构。“堪”指值得,“堪忧”指值得担忧,意即令人担忧。因此,可以说“波音飞机的安全性堪忧”,也可以说“波音飞机的安全性令人担忧”。但是,将“堪忧”与“令人担忧”杂糅成“令人堪忧”,是错误的。
网友给出了“大白话”的解释↓
10.相关新闻中的词语误用:“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
对于美国无端挑衅的“霸凌主义”行为,我方曾用“令人不齿”一词予以抨击。相关报道常将“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齿”本指牙齿,引申指并列;“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耻”指不以为有失体面,如“不耻下问”。对美国的挑衅行为表示鄙视,应用“令人不齿”。
“令人不耻”是根本说不通的。
网友:想起了语文考试......赶快划重点!
2018年版
1.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该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与肢体冲突所致。某些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ǎo。
“角”是个多音字,有jiǎo、jué两个读音。读jiǎo时,指牛羊等动物头顶上长出的尖长的骨状突起物,也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读jué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即在口头上进行较量,“角”应读jué。
2.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鹄”读成了hào。
“鹄”在“鸿鹄”中的正确读音是hú。“鸿鹄”俗称天鹅,因善高飞,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3.“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显示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巨大吸引力。报道相关新闻时,有媒体称外国企业“亲睐”中国营商环境。
此处,“亲睐”应为“青睐”,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欢的人平视露出黑眼珠,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4.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从2018年5月开始,崔永元不断利用微博揭露演艺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某些网络媒体称崔永元“捅篓子”了,演艺圈黑幕一旦揭开,将掀起“滔天巨浪”。“捅篓子”应是“捅娄子”。
娄,本指物体中空,“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篓子”是用竹篾、荆条、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没有“捅篓子”一说。
5.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2018年10月,税务机关公布了对范冰冰逃税案件的处罚决定。在此前的一段时间,作为该事件“主角”的范冰冰远离了公众视野,某些媒体说她“不知所踪”。“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
“终”是动词,指终止、结束。“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踪”即踪迹,是名词,不能跟“所”字搭配。
6.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打进决赛,最后法国队夺得冠军。报道相关新闻时,某些媒体说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争夺冠亚军”。
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亚军”是不必争夺的。“争夺冠亚军”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7.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蛮横地挑起贸易争端;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说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美国的“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中国不属于美国的阵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击”,而非“反戈一击”。
8.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有媒体称卡舒吉家世在中东赫赫有名,并非“籍籍无名”之辈。“籍籍无名”应是“寂寂无名”
汉语中“籍籍”一词,常形容声名盛大;“籍籍无名”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9.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应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时,态度反复无常。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用“360度”大转弯形容其态度的巨大转变。如:“不打叙利亚了?特朗普一夜之间360度大转弯!”
这种说法犯了夸张失度的错误。一条射线在平面上以端点为定点,旋转360度时与自身重合,旋转180度时正好形成平角,汉语中常以“180度”大转弯来形容转变幅度很大,到了前后相反的地步。
10.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人物品用“惠赠”。
在社交用语中,“惠”是一个常用敬词,凡以“惠”开头的词语都是指对方的行为有“恩”于己,如惠顾、惠存、惠临、惠赠。某知名人士在送给别人的书上,有“惠赠某某”的题词,某商家开张时,有“惠赠礼品”的告示,都是用错了“惠赠”,可改为“敬赠”。
2017年版
1. 电视中的人名误读:老舍的“舍”误读为shè。
央视2017年2月开播的《朗读者》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缺乏依据的,正确的读法是shě。“舍”有shě和shè两个读音。读shě,义为舍弃;读shè,义为房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舍予是舍我、无我的意思,“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据亲友回忆,老舍生前自己也读shě。如果读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显然不是这个笔名的寓意。
2.“双十一”宣传中的用字错误:“蘋”误作“萍”。
今年“双十一”马云倾力打造了一部宣传影片,其主题曲《风清扬》将“青蘋之末”的“蘋”误成了“萍”。“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3.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参商”的“参”误读为cān。
2017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句台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剧中人将“参”读成了cān,正确的读法是shēn。“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杜甫诗《赠卫八处士》,“参”“商”指的是参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此出彼没,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人们常用“参商”比喻亲友分离后不得再见。“参”读cān时有加入、参加、参考等义,与上述台词无关。
4.“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2017年11月,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引爆媒体,社会为之震惊。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有关涉事单位时称之为“非盈利组织”,正确表述应是“非营利组织”。“营利”即谋求利润。“营利组织”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而“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通常指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等。“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其经营目的是否是获取利润。“盈利”指扣除成本后的利润,“非盈利”即不产生利润,显然不符合“非营利组织”的属性。
5.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飓风”误为“台风”。
2017年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把“哈维”误称为“台风”。何为“飓风”何为“台风”,气象学上是按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被命名为“哈维”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大西洋,显然是飓风而不是台风。
6.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起诉状”误为“起诉书”。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关调查结果,2017年再次引起热议。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把王宝强当时递交法院起诉离婚的“起诉状”误写为“起诉书”。“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向人民法院起诉而递交的法律文书。“起诉书”则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又称“公诉书”。“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
7.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领衔主演”。
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的本义的。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来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8.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
社会礼貌用语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敬请期待。”谦恭的“敬请”和自负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所谓“期待”,是充满期望的等待,这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显示;强行要别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传统礼仪的。正确的用法是“敬请赐候”。
9.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区域在区划管理上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兼具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
10.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这些“一言九鼎”都应改作“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用“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九鼎”相传为夏禹铸造的九个鼎,后成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物;“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诺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诺,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2016年版
1. 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载”是多音字,读zài时,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ǎi,意思是记载、刊登。“载人飞行”指用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应读作zài。
2.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或称一篮子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设定汇率时作为参考而选择一组外币,由多种货币按不同的比重构成货币组合。而“一揽子”则指对各种事物不加选择地包揽在一起,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等等。“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放进来。
3. 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2016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然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却混乱不堪。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祝贺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事实上,部分媒体混淆了量词“任”和“届”。
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4年为一届。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当选,每当选一次就算一任。
简而言之,“届”是由选举决定的,一次选举即产生一届总统;“任”是由总统的更换来定义的,每更换一次即产生一任总统。据美国历史,特朗普当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4. 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欧”。有些媒体在报道这次事件时,把“脱欧”解释为“脱离欧洲”。这属于明显的概念错误。其实,英国脱离的不是欧洲,而是欧盟。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是一个推行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脱欧派在公投中胜出,英国脱离欧盟将成为事实。而欧洲是一个地理概念,英国处在其中,不可能根据投票选择脱离这个地方。
5. 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2016年10月中旬,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用“举足无措”来形容朴槿惠执政团队的慌张和混乱。
汉语中没有“举足无措”,只有“手足无措”。手足无措,即手和脚都没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从、举止慌乱。之所以会出现“举足无措”这样的误用,可能是和“举足轻重”一词发生了混搭。
6. 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在报道此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凭藉”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
7. 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
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令人髮指”误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
“发”既是“髮”(fà,毛发)的简化字,又是“發”(fā,发展)的简化字。“令人发指”的意思是,让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其“发”指头发,应该使用繁体字“髮”。
8. 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作为”误为“做为”。
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这条道歉微博说:“做为一个男人……”“做为”应是“作为”之误。
“做”“作”两字在语用中常常纠缠难辨,有时甚至含混不清,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运用规律可循:表示抽象语义多用“作”,表示具体语义多用“做”。“作为”是介词,常用来介绍某种身份或某种性质。
9.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
随着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绅仕”,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绅士”之误。
“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
10. 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黏豆包”误为“粘豆包”。
“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触手很黏。店招、广告牌及食物包装袋上基本上误写成了“粘豆包”。
“黏”是形容词,表示糨糊、胶水等具有的使物相连的性质;“粘”是动词,指依靠黏性把东西互相贴合。
“黏”(nián)和“粘”(zhān)的误用有历史原因。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颁布实施,“黏”作为“粘”的异体字被废除,“粘”于是身兼二职,既表“粘”的意义也表“黏”的意义。但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将“黏”恢复使用。
2015年版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习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
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 “and”。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个说法有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如“日军暴行磬竹难书”“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 “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误“罄”为“磬”和字形相似有关。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贷”字的字义有关。
“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误为“严惩不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有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
“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2015年“双十一”过后,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报道中常用“身价”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身价”和“身家”两个不同的词语。
“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 “发角球”常被误成“罚角球”。足球比赛中,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此称“发角球”,也称“踢角球”“开角球”等。
“罚”即处罚。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这种用字分工,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
综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咳嗽、气短、肌肉酸痛等病征,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由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走失,雷泽宽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偶遇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工曾帅,两人结伴同行,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最后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而他自己则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独自踏上寻子之路。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指年老无子的人。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都不能称为“失孤”。《失孤》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2014年版
1.“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2.“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常见错误。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3.“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
有媒体提出“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4.“国际间”。
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错误。
“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5.“通信”误为“通讯”。
常见于MH370失联事件报道。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6.“拘留”误为“逮捕”。
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是错的。“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7.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8.“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
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
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9.“松树”误为“鬆树”。
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在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
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10.“折桂”误为“折桂冠”。
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
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冠军。
“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报道中。
2013年版
1. 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
菌”误为“鸡枞菌”。
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
菌”,“㙡”应读“zōng”。
鸡
菌,食用菌的一种,由于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味美如鸡,俗称“鸡”。后来为表示生物类别写成了“鸡
菌”。“枞”有两读。读“cōng”,木名,冷杉;读“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枞阳县”。二者都与食用菌无关。
2. 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试题把说这句名言的“英国作家戈尔丁”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知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召开高考情况通报会,承认了这一差错,并向全体考生道歉。威廉·戈尔丁是英国的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有媒体在报道中说:“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4.“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泄密”是一个高频用词,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主观上不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5.“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2013年陕西南部秦岭等地,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导致数十人死亡。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蜇”和“蛰”字形相近,但音、义皆不同。“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6.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军”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在我国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在我军法规条例中,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7.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有篇新闻标题就是:《温岭弑医案,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
8.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
“冒”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有人说是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汉字中还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汉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9.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
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接受委托后,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但“受权”常被误成“授权”。“授权”即把权力授予他人,“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是“受权声明”,而非“授权声明”。
10.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羯”读jié,有两个意思:一指羯羊,即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羊羯子”说不通。
2012年版
1.“发酵被误读为“fa xiao”。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ao。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ao,不再读xiao。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2.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i,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3.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4.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将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影星归亚蕾。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5.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
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疑是化残忍为一笑。
6.女明星错用“贱内”。
2012年7月,大S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是男人对别人称说自己的妻子,大S显然错了。犯类似错误的还有主持人朱军的“家父”一例,2007年他曾在节目中对嘉宾毛新宇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而“家父”应是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辞。
7.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今年影星张国立在一份因儿子张默吸毒而代其道歉的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囹圄”读作lingyu,意思是监狱。“囫囵”读作hulu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
8.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
2012年10月,王志文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9.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
2012年,针对钓鱼岛事件,中国大陆与台湾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多人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阋”音xi,意为争吵。
10.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二零一二年”是错误写法,应该是“二〇一二年”。
(wc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