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作为网约车的行内巨头,在之前的赴美上市闹得沸沸扬扬,这家被资本市场寄予了厚望的企业,或许在去年或更早就应该上市了,但却因安全事故和疫情减缓了上市的步伐。滴滴在6月的最后一天结束了9年长跑,以异常低调的态度在纽交所上市了。
从提交IPO招股书到成功登陆纽交所只花了20天多天的时间,这在之前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滴滴这变成了现实。按常理来说,IPO的成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但滴滴低调到连一个公告都没有发。
滴滴在上市后的两天后却突然遭遇到了安全审查,而事情在爆发之后很显然滴滴所涉及到的,并非其只是简简单单的涉及收集个人信息而已。到目前为止滴滴的审查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最终的审核结果还没有出来,看来滴滴这次真的是在劫难逃了。
风险投资的资本游戏最有代表性的可能莫过于滴滴了,滴滴之前向SEC提交了上市招股书,假设还没上市,你预测一下,你觉得它的估值可能会在多少?我没记错的话,滴滴应该是历史上融资轮次最多的一家公司。到2019年为止,他至少融入21轮,26个英文字母差点都不够用了,整整融了多少钱呢?200多亿美金,大约1380多亿人民币。
一般来说,按照硅谷风险投资的经验,要成就一家10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公司,至少要烧1亿美金。按照滴滴的这个投产比,如果不能超过2000亿美金,这个资本效率就有点低了。但说实话,我个人最佩服滴滴这家公司的一个能力,就是能让资本买单的能力,这么多互联网公司里,滴滴的融资能力绝对算得上是他的核心能力。
滴滴的这份招股书里呢,有一个数据是非常有看点的,就是滴滴第一次公开披露了他旗下几个子公司的最新估值。滴滴最重要的四个子公司业务,共享单车青桔19亿美金估值,融了2亿多美金;自动驾驶业务34亿美金估值,两人融了8亿多美金;滴滴货运28亿美金估值,融了12亿美金;橙心优选18亿美金估值。融了9亿多美金。
看到了吗?滴滴旗下这些子公司的估值加起来都有百亿美金了,累计融资的金额又是一个惊人数字。毛估估40来亿美金,融40多亿美金现金,公司估值100亿美金,你看全是资本撑起来的估值。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30年不到,滴滴对风险资本的利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看好一个大大风口赛道,只要能跟自己沾点边,成立BU搞一个,然后分拆子业务包装成一个单独公司再融资,成熟的团队、经典的打法、雄厚的资金高举高打、快速起量、做大估值。
我甚至觉得滴滴内部的融资部门,都可以单独成立一家投行公司了,太强大。有意思的是,这些背后的大VC也乐于支持滴滴这些子业务,这里面有几个隐性又直接的东西:投完全没证明过的创业团队,哪有投资滴滴内部孵化的高管团队来的靠谱呢?何况背后,还有滴滴这么个庞然大物在背后支撑,投资的安全边际足够高啊。如果实在不行,还可以让滴滴并购一起打包上市,你看退出渠道都设计好了。
所以这几年,巨头公司内部的独立分拆业务是各大VC最喜欢的项目,可以说简直到了闭着眼睛投的地步。听说雷军要造车,很多大佬追着雷军啊,哥们儿,你赶紧分拆家新公司吧,我们直接给你估100亿美金,哪怕一个PPT,我们也可以给你20亿美金做A轮。可是遇到了一个很轴的还不差钱的主,雷军统统拒绝了。
其实这个范式是风险投资成功率最高的范式,这个项目只要关心三个核心要素:一、方向是不是真的确定性很高?二、巨头公司是不是真的要压重注?三、我能不能抢到份额?
以滴滴自身为例,共享出行这样的平台,它的背后本质是供给侧驱动,谁是供给侧?就是1500万司机和几千万辆能调度的车。只要这两个搞得定,这个项目就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政策风险,但是政策风险是随着你的体量越大,风险系数会成反比下降,如果自己还能解决海量的就业问题,那么一旦做大,政策风险长期来说可以趋于零,除非自己作死。
这时候只有一个问题变成了最核心,怎么保证滴滴有用不完的钱,钱钱钱就是做成这个项目的最后保障。于是,只要创业团队智商正常,足够耐操还能死扛,只要大家抱团,把该死的钱投给这家公司,一起捧到底就赢了。这时候哪怕公司自己不想成,也不得不成。
熊晓鸽在某次采访中无意间说,风险投资到了最后,这两个字:江湖!很直白,但是的确很接近事实。你进不了那个极小的圈子,喝汤没问题,吃肉很难。
最后再补充一个核心观点,凡是供给侧驱动的平台,资金体量会是高手之间唯一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创业的难度系数就是资金体量的系数,于是融资能力就会成为最大的竞争力。从这个视角看,在滴滴这个案例中,柳青的价值怎么高估都是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