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5月-6月)之聚焦金融反腐的涟漪效应
新一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规榜如期而至。按照南都湾财社记者的统计梳理,今年5-6月粤港澳大湾区的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共收到65张罚单,同比增加了50%,罚款金额超过2700万元。大湾区金融体系有41人被警告或处罚,不少人来自金融机构高管。“多连罚”继续抬头,最多达到“七连罚”。
在大湾区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好解读金融监管传递的信号和态度?坚守合规经营的安全底线,如何更好护航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合规和金融反腐同时推向纵深,又带来了什么启示?
至少6位责任人被监管部门点名
金融反腐和合规内控的态势之下,招商银行是行政处罚的“常客”,罚单频频。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连开4罚单,指向招商银行广州分行。据悉,该行违反反洗钱业务的多项规定,被罚款人民币224万元。5月,招商银行广州盈隆广场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支付及贷后管理不尽职,被广东银保监局罚款210万元。同时,三名责任人被警告。5月11日,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佛山银保监分局罚款25万元。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不久前刚刚被点名。记者留意到,今年4月,招行广州分行违反支付结算法律法规的多项规定,被人行广州分行罚款114.26万元。
按照南都湾财社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大湾区范围内,5-6月份监管对招商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的处罚已超过450万元,在银行体系居首,至少6位责任人被点名。
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已外溢成声誉风险
如果说是行政处罚是监管的一种常规手段,那么声誉风险管理或是考验重重。最近,关于“招行前员工偷200万潜逃20年被抓”的消息上热搜 。今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案件细节,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储蓄员李伟(化名)在2003年春节期间监守自盗,借一次值夜班之机,盗走保险柜近200万元现金后逃跑。“一夜暴富”后,李伟在北京长期潜逃,还购买了三套房,但始终生活在阴影之下。一逃将近20年,而等来的将是牢狱生涯。
实际上,在这个事件中,招行也是受害者。站在法律界立场,有律师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该事件直接反映出银行部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银行内部管理不规范、存在管理漏洞的现实情况。而近年来,部分银行员工违法违规案件频发,比如渤海银行南京分行28亿存款抵押案等,给整个银行业的内控建设敲响了警钟。
这类事件也对于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声誉影响。早在去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有业内人士指出,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多年发展积累的重要资源,声誉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不同,难以直接测算。
那么,招商银行如何念好“合规经”?如何化解声誉风险,并如何重塑信心?6月29日,在招商银行2021 年度股东大会上,王良首次以招商银行行长身份出席。面对投资人“对招商银行未来发展有何信心”的疑问,他坦言,“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体会是风险上升、困难增多、挑战加大。”他称,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数字化的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出品:南方都市报湾区金融合规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