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商洛3月3日消息(记者王祎萍)陕西商洛山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典型的“搬迁大县”。“十三五”期间,山阳县实施易地搬迁12472户52785人。
村民搬迁后,该县把稳岗就业作为解决群众增收的根本途径,探索出“五位一体”就业帮扶新模式,针对群众不同特点与需求联系对接多样化差异化岗位,并尽力解决群众上下班的“后顾之忧”。该县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搬迁群众就业情况究竟如何?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近日,记者深入走访了当地部分安置小区和产业园区。
来到十里铺街道高一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道路宽敞整洁,便民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卫生室、社区工厂等一字排开。
妇女儿童之家(央广网记者 王祎萍 摄)
记者走进妇女儿童之家,志愿者们正带领一群小朋友,有的指导绘画,有的讲绘本故事,有的在陪孩子们玩玩具。“我是咱社区幼儿园的老师,自愿申请来到这里。我们这有14个志愿者,大家利用空闲时间来陪伴这些留守儿童。”志愿者黄颜筱介绍道,“一般放学后等两个小时左右家长们就都接走了。”
记者了解到,这里已实现监控全覆盖,孩子家长下载相应app后便可远程看到孩子在这里学习和玩耍的情况,很好地解决了家长上班时的“后顾之忧”。
搬迁后家长去哪就业了呢?记者带着疑问,在社区工厂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在社区工厂,妇女们正娴熟地操作机器缝制衣服。
社区工厂中缝制衣服(央广网记者 王祎萍 摄)
“这个工厂里实行弹性上班制度,按照基础工资加计件的方式计算薪酬,主要就是考虑附近村民照顾家庭的问题,她们下午早走照顾小孩、晚上想加班之类的,都很灵活。我们还举行了评选活动,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十里铺街道驻移民小区干部柳飞告诉记者,当地根据不同村民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提供就业岗位,对于年轻人进行培训进入电子厂上班,对于需要照顾家庭的群众就近安排岗位。距离稍远的单位还提供午餐、班车等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就业的获得感。
为促进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更好地融合,除了常态化的法律宣传教育,以及新旧村民在日常就医、孩子上学中的交集外,兔年春节期间村里还举办了一场“村晚”。柳飞回忆道:“大家共同编排节目,在互相交流中更加熟悉。”
搬迁群众在一海鲜菇厂就业(央广网记者 王祎萍 摄)
“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开展以来,山阳县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就业模式,通过产业镶嵌就业、劳务输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工厂吸纳就业、公岗安置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就业22209人。”山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春华说。
近年来,山阳县已累计认定社区工厂35家,建成中村新区、电子信息、和丰阳光等配套产业园27个,先后引进了67家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和劳动密集型优质企业落户山阳,实现了大中型安置点产业配套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问题。
据杨春华介绍,全县以“三分一站一平台”为抓手,设立就业服务保障站,选聘就业管理员10名,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帮扶服务。依托磨沟流域食用菌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镶嵌就业414人,转移就业539人,鼓励搬迁群众创业19人,引进社区工厂吸纳就业82人,开发公岗安置就业11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易地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
搬迁群众在一电子厂就业(央广网记者 王祎萍 摄)
抓好异地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只是山阳县做好搬迁群众相关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阳县健全完善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明确了近些年全县异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开展事宜;同时,制定了社区治理、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26项配套政策。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该县还创新推行“双监测双评定干部代办互认”机制,实现了搬迁群众不出社区办成事、权益不变有保障的初衷。
“我们现在由迁出地和迁入地对搬迁群众实行防返贫双重动态监测,双方评定、干部代办、互认结果,确保搬迁群众各项权益可接续、不断档。”杨春华表示,下一步山阳县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再上新台阶,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