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依旧活跃在东北敌后战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身为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带领部队一直活跃在东北南满的广大地区,对日伪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在一次作战行动中因为被叛徒出卖,杨靖宇在坚持了五天五夜之后拒绝投降,被日军残忍杀害,年仅35岁。
当时正处战争年代,各种资料因为战乱不慎遗失,杨靖宇的身份也随之成为了一个谜题,在他牺牲后,组织上多次派人调查他的出身,可始终没有结果,直到建国后的第二年。
这年的一天上午,黑龙江省委的几名领导乘车来到了位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户马姓人家,对于他们的突然造访,家中的主人马姓小伙感到十分奇怪,于是赶紧走到了屋外。
当其中的一名领导见到他时,揉了揉眼睛,又仔细地端详了一会,顿时激动地说道:“你父亲就是杨靖宇将军!”
可杨靖宇将军的后代为什么姓马呢?这名马姓小伙究竟是谁?他真的是杨靖宇将军的后人吗?
这名马姓小伙名叫马从云,关于他的故事还要从杨靖宇早年间参加革命时讲起。
杨靖宇的名字是他到达东北后不久才改的,而他本名叫马尚德,于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的一个贫苦人家。
五岁那年,杨靖宇的父亲马锡龄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不幸离世,他就在母亲张君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张君也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但她为人乐善好施,当时社会动乱,河南处于军阀混战的中心地带,每天都有很多难民从这里经过,可张君只要一看到这些难民,就会把本就拮据的口粮分给逃难的百姓们吃。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靖宇从小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如此,张君还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当时的农村妇女来说可不多见。
于是,在张君的全力支持下,尽管家境贫穷,可一家人还是节衣缩食,供杨靖宇读书,并且时常叮嘱他学成以后不要忘了百姓,而杨靖宇也一直记着母亲的教诲,终于在18岁那年成功考上了河南省立纺染工业学校。
幸运的是,杨靖宇在这所学校的老师贺光吾刚好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影响下,杨靖宇开始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逐渐培养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久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毕业后,杨靖宇接受组织的派遣回到了确山县,负责宣传共产党的观念,配合北伐革命积极发动群众。
当时,北洋军阀的势力在河南盘根错节,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如此,年轻的杨靖宇还是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和领导能力。
1927年4月4日,杨靖宇在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以后,亲自指挥发动了确山农民暴动,在暴动中他一直冲锋在前,极大了鼓舞了被压迫群众的士气。
一个月后,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组织参加暴动的农民建立了确山农民革命军,这是我党在河南第一支正式的革命武装。
然而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杨靖宇因为在当地威望很高,自然地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对象。
就在这时,杨靖宇唯一的儿子马从云出生了,出生的那天,他正在参加一场战斗,而且左腿不幸负伤,条件十分艰难,可儿子的出生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慰藉。
当时我党急缺负有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的高级指战员,为了适应未来斗争的需要,决定派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的党员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而杨靖宇是河南省内唯一一位被选出来的干部。
1928年3月27日晚,杨靖宇在出发前不久找了一个机会,偷偷潜回了家中,可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个刚刚出生五天的女儿,这让杨靖宇心里非常激动,又回想起了最近半年多到处东躲西藏的日子,便给女儿起了个名叫马躲,希望她将来能记住先辈们投身革命的艰辛。
杨靖宇看完儿女以后,赶紧去向母亲道别,张君很支持儿子的志向,并让他不要担心自己,他紧接着又把即将离开的事告诉给了妻子郭莲,郭莲是在杨靖宇17岁那年嫁给他的,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但她从不抱怨,独自照顾着杨靖宇的母亲和孩子。
夫妻二人手拉着手依偎在床边,回忆起了刚结婚时的样子,一夜无眠,第二天天还没亮,杨靖宇趁着郭莲还没醒,看了一眼母子三人,然后留下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一封手书就离开了。
1929年初,几经辗转,杨靖宇到达了抚顺,本来准备从这里出发乘船去海参崴,然后再坐火车前往莫斯科,但在组织上为他办理相关手续期间,他因为闲不住,就主动参加了我党在抚顺发动群众的工作。
杨靖宇毕竟经验丰富,来到这不久就成为了抚顺党组织的骨干成员,并且还在5月1日亲自领导了著名的抚顺工人大罢工运动,在当地颇具威望。
考虑到杨靖宇工作能力的突出,再加上当时东北确实缺少有经验的干部带领,此时正好在东北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中央委员刘少奇在征得了杨靖宇本人的同意后,便向中央申请让杨靖宇留在东北工作。
就这样,杨靖宇主动放弃了去苏联学习系统军事理论的机会,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在东北继续参加革命,直到牺牲那天。
此后,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和斗争形势的严峻(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沦陷),杨靖宇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实战经验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我党革命武装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杨靖宇,取抗日救国,安定天下之意。
1936年2月,东北抗日民主联合军(抗联)正式成立,杨靖宇担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统一指挥南满地区的敌后抗日活动。
杨靖宇考虑到日本关东军实力的强大,带领部队避实击虚,积极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的战术打击敌人,给东北的日伪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被东北日军视为头等心腹大患,并悬赏一万银元抓捕他。
尽管杨靖宇行踪一直十分隐秘,可由于叛徒的出卖,在1940年2月一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行动中被日军发现了踪迹,陷入了绝境。
杨靖宇边打边撤,可日军一直紧咬不放,经过五天五夜的激烈战斗,其他的战士都已牺牲,此时还剩下他一个人,而且已经没有力气再移动一步。
十几名日军和伪军围了上来,其中一名伪军大声地朝着杨靖宇喊道:“杨将军,现在就剩你一个人了,我劝你还是赶快放下武器,归顺皇军,不但会保证你的安全,还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杨靖宇听后怒吼道:“我虽然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我的部下都已经牺牲了,我的那么多同胞也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下,如今只剩我一个人了,哪还能苟活下去,多说无益,开枪吧,我将抗战到底!”
说罢,杨靖宇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站了起来,拿起手枪就朝着敌人射击,日伪军眼见劝说无果,纷纷开枪,一代名将杨靖宇倒在了血泊之中,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以后,日军为了泄愤竟割去了他的头颅并游街示众,除此之外,为了弄清他如何能在大雪封山的恶劣环境下存活了整整五天,竟公然剖开了他的肚子,发现腹中却无一粒粮食,而尽是棉絮、树皮和枯草梗,纷纷为此感到震惊。
负责指挥围剿的日军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见状更是脱帽致敬,连连感叹道:“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全国军民的哀悼,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几天后,中共中央亲自发文表彰了杨靖宇生前在东北抗日战场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党全军学习杨靖宇将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年后,抗联总部把杨靖宇牺牲地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又过了三年,郭沫若在瞻仰杨靖宇遗首时,激动不已,挥手写下了《咏杨靖宇将军》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在杨靖宇将军牺牲十八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辽宁省通化县杨靖宇烈士陵园为他举行了公祭仪式,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都献上了花圈,表示哀悼。
1950年初,为了缅怀在革命年代牺牲的烈士们,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哈尔滨建立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英雄们的遗物,介绍他们的光辉事迹。
可就在筹办期间,一个突出的问题被摆了上来,那便是杨靖宇的身份问题,因为当时介绍英雄首先一点就是先写好他们的简历,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大家却都不知道杨靖宇的详细资料。
其实早在杨靖宇牺牲的时候,组织上就派人调查过他的出身,可因为战乱等原因,始终没有取得结果。
为此,黑龙江省委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由省委常委陈雷牵头,见过杨靖宇的老抗联战士冯仲云、于天放加入,共同查找杨靖宇的出身。
陈雷决定从现有的资料入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组织人手查阅了东北各大城市遗留的关于我党党员的相关档案,最终在一张泛黄的履历表上发现了有关杨靖宇的记录: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曾领导过刘店暴动……1932年改名杨靖宇……”
因为保存不当,纸张残缺,字迹模糊,调查组只知道杨靖宇之前叫过马尚德,并且领导过安徽的刘店暴动,便一方面安排人在幸存的抗联老战士里询问有没有人知道杨靖宇叫马尚德,另一方面紧急派人前往安徽刘店进行实地走访。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却一点踪迹也没有发现,调查又陷入了僵局,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次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名为《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报道,里面专门提到了杨靖宇的老家就在河南。
原来写这篇报道的人名叫杨易辰,他也是杨靖宇当年亲密的战友之一,更为关键的是他亲耳听杨靖宇说过老家就在河南而且家中还有一儿一女,调查组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兴奋,于是,立刻乘车前往了河南进行调查,这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首先和马从云说话的是冯仲云,当他把“杨靖宇就是你的父亲”这一消息告诉给马从云时,马从云感到十分震惊。
虽然马从云知道自己的父亲当时正在参加革命,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父亲和抗日名将杨靖宇联系在一起,而且他的母亲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父亲去了东北,便激动地问道:“您说杨靖宇将军是我的父亲,可我的父亲不姓杨啊,他叫马尚德。”
随后,一旁的陈雷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马从云,并且拿出了一张杨靖宇生前的照片给他辨认。
马从云看后发现这真的就是自己的父亲啊,因为母亲生前留下的那张父亲的照片和这张一模一样,马从云激动地哭了出来……
原来,在杨靖宇离开家后不久,他的母亲张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之下,患了重病,并于1936年8月离开了人世,临终之前她握着儿媳郭莲的双手嘱咐道:“你要把尚德的照片保管好,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等他回来!”
此后,郭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都会拿出杨靖宇临走前留下的照片反复抚摸,并且给两个孩子朗读杨靖宇临走时留下的那封手书:
“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烧起来也能照亮夜空,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最终都会迎来胜利的那天!”
就这样,马从云从小就听着父亲的手书,看着父亲的照片一天天长大,1945年,他的母亲郭莲因思念成疾再加上劳累过度也离开了人世,在病重之际把他们兄妹二人安排到了亲戚家生活,并嘱咐道:“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等你们父亲回来!”
就这样,马从云和妹妹一直在家乡盼望着父亲,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虽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但他们却等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可在返家的众多解放军战士里迟迟不见父亲的身影,他们此时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马从云已经做好了得知父亲牺牲消息的思想准备,可他实在没想到父亲竟然是鼎鼎大名的杨靖宇将军,更令他感到难受的是父亲牺牲后头颅还被日军给割了去,还剖开了父亲的肚子,马从云想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几分钟以后,马从云强忍着悲痛稍微缓和了一下心情,因为眼前还有几位客人在这里,随后,马从云向调查组的成员讲述了父亲的相关经历,在他们走后,马从云又忍不住地哭了一会。
1953年,东北烈士纪念馆落成,马从云和妻子方秀云带着刚刚三岁的儿子一同前往了哈尔滨出席开馆仪式,在这里,马从云见到了陈列在纪念馆里的父亲的遗首,顿时放声痛哭,不能自已。
在哈尔滨逗留期间,马从云受到了抗联老战士和市民们的热烈欢迎,一名老战士还建议他把儿子的名字改为马继光,取继承和弘扬杨靖宇的光辉事迹之意,马从云欣然应允,并且在日后为儿女起名时都带有一个“继”字。
在即将返回河南的时候,两位老大妈紧紧握住马从云的手热情地说道:“像,真像,看到杨将军有后了,我们就放心了”,说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时政府考虑到杨靖宇将军的贡献,分别把马从云兄妹二人安排在了铁路部门工作,本来政府每个月都会给他们一些补贴,可兄妹二人都坚决推辞,并且说道:“我们的父亲是一个英雄,我们不能辜负了他的名声。”
此后,马从云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经常告诉家人一定不要麻烦国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964年8月,马从云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年仅37岁,在临终之前马从云拉着妻子方秀云的手反复地嘱咐道:“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孩子可不能丢脸,可不能出孬种。”方秀云日后也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这一点。
马从云一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他去世后,都由方秀云独自一人抚养长大,当时方秀云并没有正式的工作,生活十分艰苦。
可即便如此,方秀云始终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每次地方政府想要给她家一些生活上的补助时,方秀云都笑着推辞道:“我们不能要,如果我们多享有了补助,就意味着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众少了一点补助,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改革开放后,时代发展越来越快,五个孩子在方秀云的培养下也逐渐长大成人,并且都有了工作。
其中,次子马继志在18岁那年光荣入伍,后来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斗中作战勇猛,还荣获了三等功,退伍以后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三子马继民同样在部队服役了四年,退伍后做了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2005年,靖宇县举办了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殉国65周年纪念大会,马继民受邀出席了开幕仪式。
不久后,马继民为宣传靖宇县的红色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当地百姓致富,又受邀担任了靖宇县县长助理,但他到任之后没有要一分钱的工资,只是无私地奉献,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尽管马从云的五个孩子工作职务不同,地点不同,但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在外人面前主动说起过爷爷杨靖宇的英雄事迹,而是把一切都化为了实际行动。
如今他们之中的几个也有了儿女,一家十几口人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