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立足 “突出党建元素、记载发展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在全市共建成35个村史馆,覆盖33个乡镇,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党建新窗口、思想教育新阵地。
7月9日,淮南市大通区方楼村开展 “唤醒乡村记忆、留住浓浓乡愁”活动,组织老党员回村参观村史馆。记者 柏松 摄
“建好村史馆,通过一些老照片、老物件,把俺们村从贫困走向富裕、几代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展现出来,激励大家继续奋进。 ”7月9日,寿县丰庄镇曹洼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友一边介绍村史馆展陈,一边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来村史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着眼于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印记众多、仁人志士辈出的实际,2021年8月以来,淮南市立足“突出党建元素、记载发展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在全市推进村史馆建设,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视频影像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宣传红色文化、乡土人情,增强了广大村民文化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切实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坚持党建引领 传承红色基因
坐落于瓦埠湖畔的谢家集区杨公镇汤王村是一个红色村,1927年汤王庙小学就成立了党支部,中共寿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影怀、中共鄂豫皖军委政治部主任王培吾均出生于此。2021年,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主题,汤王村建设了村史馆。
村史馆建成以来,汤王村不定期地组织党员群众、中小学生、返乡人员到村史馆接受红色教育,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为打造高品质的红色村史馆,淮南市委组织部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作为试点,围绕村情简介、地情特色、乡贤名士、所获荣誉等开展广泛搜集,对村庄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一村一策”研究制定村史馆建设规划。
走进安徽省首个 “花鼓灯村史馆”——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村史馆,彩扇、手巾、锣鼓等花鼓灯表演道具以及各个时期的演出照片引人入胜,基层党建、抚今追昔、人才辈出等9个展陈主题次第展开,记录着村庄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陈巷村党支部委员陈奎说:“这里不仅展示着花鼓灯艺术,还是村民学习中心、党性教育基地、文化传习场所。 ”
按照党建引领原则,淮南市村史馆建设均由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牵头组织落实,把村史馆打造为展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窗口、农村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村史馆全方位展示了共产党人的艰辛奋斗史,让广大村民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汇聚起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大通区上窑镇方楼村村史馆里,看着写有自己姓名的退役军人光荣榜,老党员方俊东激动地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信念! ”村史馆兴建之初,他便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给村里带来的巨变。
“我们村从发展农业到依靠煤矿发展,到现在积极转型,村史馆的记录、传承非常有意义。 ”在八公山区李咀村村史馆参观后,去年刚刚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李曼曼颇有感触。
保护农耕文明 致力乡村振兴
走进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臧巷村村史馆,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一条双桨小渔船、一架斑驳的独轮车、一盏熏黑的煤油灯、一把农家牛犁耙……一件件传统农业工具带着历史的温度映入眼帘。臧巷村党总支书记臧贤伍介绍:“我们村紧邻焦岗湖,村史馆直观地展现身边的发展变化,引导群众忆苦思甜,激发大家建设美好家乡的干劲。 ”
在淮南市,村史馆展览出了历史的脉络,保留了农耕时期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留住了人们艰苦奋斗时期的记忆,也展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
5月21日,寿县丰庄镇曹洼村村史馆举办了“传承农耕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主题体验活动。特色展区陈列的农耕器具有圆形的压盘、播种机、木尺,有古朴的弓弦、米磨、米筛等,它们既是“老物件”,又是“新奇物”。曹洼村老党员、老村干部柴学修告诉记者:“希望曹洼村村史馆越建越好,把记忆留在这个屋檐下,让我们共同守护,迎接美好未来。 ”
凤台县店集村村史馆以翔实的史料、器物的叙述、生动的影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农业生产变迁以及大托管的发展。店集村种粮大户陈元元之前在上海务工,如今回到家乡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他在村史馆参观时感慨地说:“店集村在农业生产 40多年的探索实践,创新了农业生产大托管,是农耕文明的又一次薪火传递,有效解决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相信明天的日子会更好。 ”
据淮南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刘俊青介绍,从2021年8月村史馆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共建成35个村史馆,覆盖33个乡镇,共接待参观游客3.1万人。
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在寿县保义镇东楼村,一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便是村史馆,这里也是东楼村小学生家风家训、历史传承教育基地。保义镇学区管理中心多次组织学生到村史馆参观学习,让他们忆苦思甜、饮水思源。当地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非遗文化,更能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 ”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淮南市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在“建好”的基础上,更多是在“用好”上做文章。淮南市建立了村史馆日常维护、宣传教育长效运行管理机制,配备49名讲解员、管理员,招募熟悉村情的老党员和青年志愿者,将村史馆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挖掘“中国好人”“安徽好人”事迹,让传统乡土文化、良好村风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文明向上、见贤思齐。
三风堂、家风家训……潘集区架河镇杨集村村史馆浓郁的家风建设氛围感染着现场参观者。 “村史馆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教育村民的教科书,让青少年学有场所、看有目标、奔有方向。 ”老党员陶志怀告诉记者,他会把优秀家风故事、孝道名人和励志事迹传承下去,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
2021年以来,淮南市持续开展“村史馆里讲村史”“红色记忆大讲堂”等活动,让尊老爱幼、乐善好施、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关庄村以德兴村,建设乡风文明主题村史馆,挖掘关庄村代代相传的优秀乡风,通过展示本村孝老、睦邻、诚信、奉献等模范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村民厚植文明土壤、培树良好家风。 ”凤台县关庄村党支部书记栾辉说。
今年6月,淮南市评选出10个全市十佳村史馆,给予每村5万元奖补,用于进一步升级改造、扩点增面,鼓励村史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群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