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女士向华商报记者反映,她通过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长安信托)购买的一款信托产品发生逾期兑付。
华商报记者采访发现,该产品融资主体为江西最大民企正邦集团。除个人投资者,此前亦有上市公司公告“踩雷”。
1
投资者称320万元买信托
逾期兑付已半年
近日,投资者杨女士称,2021年9月在长安信托购买了320万元的“长安宁——盈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长安宁——盈祥1号”),预计年化收益8%,到期时间为2022年9月17日。
按照约定,信托公司在每个季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受益人分配当期信托利益。但只收到两个季度收益,本金320万元及剩余投资收益到期未兑付。
“我们是长安信托老客户,和理财师也很熟悉,所以对推荐的产品比较信任。”杨女士表示,一开始得知融资方是正邦集团,还有正邦旗下上市公司正邦科技股票质押,他们以为上市公司股票可以随时卖出,所以就买了这款产品。没想到一年不到,融资方(正邦集团)就出现问题,“现在给我们的答复是场外质押的股票无法交易,只能等法院宣判。”
据杨女士提供的“长安宁——盈祥1号”产品介绍显示,融资方为正邦集团有限公司。产品主体评级AA+(远东信评(2021)0074号),评级展望稳定。投资领域为工商企业,并注明为上市公司正邦科技(002157.SZ)第一大股东。融资资金用于正邦集团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产品规模3亿元。期限12个月,满6个月后可提前结束。按自然季度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
逾期兑付发生以后,杨女士及家人找理财经理、信托公司等进行协商,但最终协商无果,目前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只能先等待,“预计要延期一年,到今年9月份再看。”
3月22日,华商报记者拨打长安信托客服电话,客服表示信托产品需联系理财经理。
随后,记者经杨女士介绍联系到长安信托一位理财经理,对方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会把采访事宜情况反馈给公司。
2
有A股公司买长安信托同款产品
称“投资款收回时间不确定”
杨女士或只是遭遇“长安宁——盈祥1号”兑付问题的投资者之一。
据了解,“长安宁——盈祥1号”单个投资者认购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参与认购的包括99位个人投资者,还有几家机构投资者。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恒银科技(603106.SH)亦有涉及。恒银科技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1.8亿元到1.45亿元,亏损原因除了疫情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主营业务,还提到两笔信托违约情况。一是国民信托“国民信托·慧金8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兑付;二是“长安宁—盈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融资方正邦集团未按约定如期履行还款义务。
据恒银科技2022年9月公告,该公司是在2021年9月10日购买长安信托的“长安宁—盈祥1号”,到期日为2022年9月9日。截至2022年9月26日,共计收到该产品投资收益63.67万元,本金1500万元及剩余投资收益到期未兑付。
公告提到,受“猪周期”影响,正邦集团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导致信托产品发生逾期未兑付情形。长安信托已冻结正邦集团持有的正邦科技非限售流通股股票6762万股,并已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完成执行案件的立案,目前本案正在强制执行中。
恒银科技并称,鉴于此次投资款项的收回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并基于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性质,故存在本息无法全额收回的风险。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去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确有立案,正邦集团被执行标的3.0939亿元。此外,去年10月、今年2月,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亦对正邦集团立案,执行标的分别为9509.46万元、2985.82万元。
3
昔日江西最大民营企业
面临重整
“长安宁——盈祥1号”受托人长安信托,前身为西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11年11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现为陕西三家信托机构之一。
融资方正邦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要龙头企业,营收多次居江西民营企业百强榜首。正邦集团涉足畜牧、植保、食品、金控产业,旗下正邦科技为A股五大上市猪企之一。
该信托风控措施中,正邦集团以正邦科技股票作为质押担保,正邦集团实控人林印孙旗下企业江西永联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2018-2020年,全国猪肉价格持续走高。经历红利期的正邦科技开始扩张,并在内部提出“四抢”战略——抢母猪、抢仔猪、抢栏舍、抢人才。为此,正邦科技连续抛出可转债发行、定增募资计划等。然而,随后“猪周期”下行,正邦科技举债行为无疑是铤而走险。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这之后,正邦科技业绩下滑,2021年亏损188.19亿元,2022年预计亏损110亿元-130亿元。同时,正邦科技及控股股东正邦集团资金紧绷,遭遇流动性问题。
2022年10月底,南昌中院裁定对正邦集团、江西永联的重整申请。同期,还决定对正邦科技启动预重整。到了12月28日,南昌中院裁定对正邦集团及江西永联进行实质合并重整。
资深财税专家仝铁汉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企业重整是企业破产清算前一个很好的自救行为和程序。如果重整成功,既能最大程度保存企业法人主体资格和商业价值,进而成为凤凰涅槃、实现再生的突破点;包括债权人等各利益主体也可借此更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现状,如果通过招商引入投资者注资“输血”、部分债务豁免等有效方式完成重整,将显著提高普通债权的清偿率,化解债务危机,让企业重新步入正轨。
然而,企业一旦重整失败后可能会进入破产清算阶段,不但法人主体不再存续,而且因企业本身资金流断裂甚至出现资不抵债,从而使债权清偿受限。
“如果融资方重整成功并且获得足量资金,将对清偿原来通过对信托或其他借贷方式产生的债务产生积极正向作用,如果重整失败,则可能对债务清偿产生不利影响。”仝铁汉表示。
4
2022年信托产品违约规模
超过1200亿元
信托是一种怎样的产品?
中国信托业协会表示,信托是按照“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经营宗旨来管理财产,信托公司承担管理责任,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不保证信托本金不受损失,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信托收益率是浮动的,风险相对存款较高,主要服务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高净值客户。
但在信托行业,刚性兑付曾是一个不成文规定。即便投资市场不振,信托产品仍以较高年化收益率一路前行,发行数量不断扩大,这与信托的隐性刚性兑付有一定关联。
而违约事件接连出现,加速了信托业打破“刚兑”进程。
华商报记者从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信托产品违约200起,涉及金额1228.8亿元。其中,工商企业违约46起,占比约23%,涉及金额234.51亿元。
“信托行业风险项目增多,是各种原因叠加的影响,进而传导到信托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华商报记者,而违约事件发生多是因资金运作空间降低而导致风险释放,比如,近两年房地产业务风险集中暴露,相关产品违约就比较多。
过去信托公司普遍执行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但近几年兜底似乎已力不从心。一位信托行业人士认为,违约事件对信托公司声誉的影响较大。由于信托对投资者的投资门槛要求较高,客户多为高净值人群,他们往往属于风险厌恶性投资者。
一家信托公司如果出现风险产品且持续未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客户信任甚至后续新产品的发行。
来源:东市西市微信公众号 B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