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也应该坚信,在信托行业坚守下去,努力创新和转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被时代抛弃的,只有那些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人。
张三是上海某信托公司一名信托经理,从业时间3年,最近陷入了极度焦虑的状态。
一是近期地产行业负面情绪的扩散,投资人不再闭着眼睛买项目,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严;二是越来越严格的监管,使得好几个本来能够落地的项目都悬着,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文,信托行业出现资产荒。
信托经理的收入大部分还是要靠年底的奖金的。如果完不成业绩,没有奖金,在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很大,张三已经开始向信托圈内人咨询怎么做兼职了。
人生发财靠潮流,信托业也是这样。自2007年换发金融牌照重新开业,信托行业经历了一个黄金十年。
现在年纪在35-40岁的信托人如果一直都在这个行业工作的话,正好能经历这个黄金十年,虽然不一定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但也都积累了相当殷实的个人财富。
2017年是信托行业转折的一年,信托规模开始下降,增速开始大幅下跌。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从这一年开始,信托行业平均报酬率从0.73%逐步下降至目前的0.37%。
毫无疑问:信托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哪怕再留恋,也要接受现实,如果继续躺着,只会走向死亡。有人说非标已死,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想在非标上再挣那么多钱已经不太可能了。
朋友们调侃张三:他就好比是在辛亥革命前参加科举中了状元,在解放前加入了国民党。
像张三一样陷入迷茫的信托经理,还有很多很多。
最近与几位同在做信托的朋友交流时,大家普遍很焦虑,尤其是80后的信托人,大家一直着急的想要找到一个新的业务模式或者工作,以期降低中年危机感。但是对于之前主要做非标业务的信托人来讲,变换车道太难了。
“过去非标有多好卖,现在就有多心酸。”这是一位主卖信托的三方理财师发出的感慨。
很多信托公司从2020年底就开始不断有业务部门和风控合规部门的人员离职,甚至有些信托公司已经冻结了正常的人事招聘。金融行业流动性大这是公认的,但是从年初到现在,只见流出,很少见流入,给人一种叶落知秋的感觉。
笔者当时也是一名信托经理,但是仍然对安信信托艳羡无比,甚至萌生了跳到安信信托的想法。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安信信托已经折戟沉沙,整个信托行业也风雨飘摇,远超其他金融行业的超额收益逐渐收敛至平均水平。当超额收益的梦想破灭后,甘愿坚守金融民工这个工作的人还能有几何呢?
有的人无奈地跳槽其他行业,有的人仍然在原地坚守,有的人在尝试谋求转型,还有的人聚在一起研究经济学。如研究概率论:杠上开花的概率有多大?
或者是在探索边际效应:在什么时间“ALL IN”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
亦或在思考博弈论:我方涨价会不会导致对方弃牌……
销售的收入都是底薪+业绩,四五个月不出单,靠着两三千的底薪过活,有的甚至停薪留职,连两三千的底薪都没有了,那些研究偏门经济学的理财师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信托行业,也是没办法的事。
虽然面临着这么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传统业务越来越难做,但信托作为第二大金融子行业,仍然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是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增长观念,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信托从业人员也必然因此而经历一轮大浪淘沙。
未来的信托行业需要具有更高水平、更综合技能的人才,资管行业内的界限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趋势。我也可以做你的业务,你也可以做我的业务,反正都是资管业务。
时代的一朵浪花,对个人而言就是滔天巨浪。在下行周期中,像张三这样的信托从业人员难免会经历迷茫,这个过程会很痛苦。时代抛弃一个人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等反应过来时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那个迷茫的张三。
同时,我们也应该坚信,在信托行业坚守下去,努力创新和转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被时代抛弃的,只有那些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