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00亿的Musical.ly,为何不像今日头条一样商业化呢?
上午10时,今日头条宣布将正式与北美知名短视频社交产品Musical.ly签署收购协议,将斥资10亿美元用来全资收购Musical.ly。至此,这家曾于2015年7月6日,登顶美国app store第一名,超过了facebook、youtube的Musical.ly为国内大众所知晓。
他们在上海办公,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选择美国市场,反而是美国市场选择了他们,今时今日,估值超10亿美元的他们仍不急着谈商业模式,仍在专注于产品的打磨和运营、市场的推广与沉淀,商业模式究竟该在什么时候去考虑呢?
根据创业黑马对Musical.ly的专题报道,对它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提炼出关键的阶段给大家解决“什么时候去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作案例参考。
2016年6月,《福布斯》发表文章《全美最火的新APP:musical.ly》; 2016年12月,英国《卫报》对这家公司平台上的网红进行了集中报道。它主要是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用户可以举起手机,选择一首歌曲,对嘴型表演出15秒的演唱视频,然后发布,等待点赞和评论。同时,软件提供多种特效和剪辑工具。
不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市场,而是美国市场选择了他们。2015年创始人阳陆育准备开始做Musical.ly,但是并没有拿到融资,凭借个人人脉找到了150万人民币启动资金,团队一共5个人,在孵化器创业空间紧赶慢赶的加班,终于几个月后,短视频软件上线了,因为没有钱做推广,就只能简单挂在各个应用市场、下载站等网站。
第一个版本的功能非常简单,就是:拍15秒的对嘴型音乐短视频,其实就是一个音乐视频制作工具。
在网上挂了一段时间以后,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德州的几个小孩下载了这个软件,之后的一两个月陆陆续续每天都有几百个下载量,并且在这两个月里,他们收到了来自美国14-17岁左右的小孩的来信,总数达200封,他们渐渐意识到:这事儿或许要在美国市场成了。
不管用户的反馈是好还是坏,只要有反馈就说明有市场,怕的就是挂在下载站和应用市场、发微博、微信等推广,还做了付费广告,但是除了花出去的钱换来的所谓的下载量,连一个用户反馈都没有,这就说明基本上是没有市场。
反馈有多种形式,博文下的评论、官方邮箱的邮件、微信微博私信等。美国的小孩和国内的小孩完全不同,他们有自己的邮箱、有自己独立的社交圈子、有表达欲望、不会受各种束缚,所以他们才能在国内的办公室竟然也受到200封国外小朋友的反馈邮件,如果是国内的小朋友,恐怕就要夭折了,想不到这种开放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200多封邮件中,主要诉说了年轻人用户想要的,比如“你们怎么没有放我喜欢的这首歌。”、“你们可不可以做出这样那样的特效哇,我觉得特酷。”,这些都是接下产品迭代的方向,但是他们没钱了,最重要的完成融资。
创始人阳陆育见了20多为投资人以后,备受打击,诸位投资人纷纷不相信“一个在上海的团队,能异国撑起一个社交产品的运作。”,的确,史无前例,他们是第一家做成的,这20多位投资人也错失了投资的机会,最终猎豹移动看中了Musical.ly的数据在美国爆发式增长,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几倍式的下载量、注册量、视频上传量,以500万人民币投资了A轮,这笔钱是救命钱。
在拿到这笔投资之前,团队已经两个月工资未发了,拿到A轮融资后,他们租住了一栋老别墅,工作、睡觉、吃饭都在那里,每月租金1万多元,也就是这段时间成为了他们最美好的回忆,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打开后台数据又涨了。
在国内做一款国外的产品,难度可想而知,文化差异、性格行为差异、喜好厌恶感的差异,都让团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如何突破地域局限,如何完善产品模式,如何找到产品的用户,如何确定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如何把产品推广给用户,都是压力和困难,到今天再看,他们做到了先活下来,并强大了起来。
首先他们要解决语言语境的问题,人们在生活中聊天的时候,同样的话在不同情境不同事件下,是完全不同了,既然要做一款美国市场的短视频社交产品,他们就必须理解美国用户到底想表达什么,不只是简单的语义理解,更重要的是语境的融入。
解决语境的问题就要了解美国文化、美国实时热点,这就要求他们要及时关注美国的各种新闻八卦、娱乐八卦,要去看其他音乐产品都是什么音乐,其他视频、图片软件都是什么特效,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直要坚持做下去的。
其次,要确定产品用户更需要什么,产品的价值定位在哪里。在和平台迅速成长的年轻明星交流、美国杂志的报道中,她们隐约的发现,美国市场的明星更加趋于年轻化,在平台的用户迅速吸粉,如16岁的Baby Ariel(1810万粉丝)、15岁的Jacob Sartorius(1580万粉丝)、英国14岁的双胞胎Max and Harvey(330万粉丝)。慢慢的,它们成了一个和国内快手差不多的产品,帮助青少年表达自己,去中心化,去平台化,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中心点。
最后他们要加快产品用户体量的增速,尽快增长量已经很快了,但是要更快、更快、更快。
她们的快速增长也得益于借了几次“势”。根据黑马报道的细节:软件刚刚发布时,每周四晚有一个下载高峰期。惊讶之余,他们开始找寻原因。原来Spike TV(美国一家电视台)每周四晚上都有一个“对嘴型(Lip Sync)唱歌比赛”,表演结束后,大家都会跑去苹果商店搜索“Lip Sync”,把musical.ly给找了出来。
之后更有被美媒热衷报道的,用户自发玩起来的“don’t judge me”(直译为“不要评判我”)事件,核心传播点是不要以貌取人,正符合青少年那段时期表达自我的需求。发展到后来的加速增长,以及一些“借力打力”事件,2015年7月,他们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地区的榜首。
据创业黑马报道数据,目前musical.ly已实现C轮融资,投资人包括横跨中美的基金比如SIG、GGV、启明、光信、Greylock、猎豹等,至今没有商业化,持续在做用户增长。
产品在美国市场覆盖几乎6%的美国人口后,呈现出了增长瓶颈,他们必须寻找下一个增长点,于是他们选择了欧洲市场,欧洲受美国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多呈现出开放、自我表达意识强的形态,同样成功的打开欧洲市场,他们也计划着回归国内市场,此次与今日头条的结合,也更是借鉴头条的算法,优化产品的推荐机制,同时与抖音形成合力,攻占全球短视频社交的入口,牢牢掌握住流量。
谈及商业模式,创始人阳陆育表现的并不担心,他们也并没有去做商业化,他们看到的是美国、欧洲等非常成熟的互联网广告市场,解决了用户需求,用户体量有了,盈利是迟早的事儿,他同样希望投资人对团队、对产品有足够的耐心。
记得360创始人周鸿祎讲过:“做360杀毒的免费模式之前,他们从来没考虑过商业模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正确的阶段做了正确的事情。”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关于商业模式确定的总结很靠谱,这里引用并详细解释一下。书中把商业模式的确定份四个阶段,从产品模式到用户模式、从用户模式到推广模式,从推广模式到收入模式,而更多的产品是直接从产品模式就到了收入模式,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商业模式。
这或许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正确是因为你能确定它能不能赚钱,错误的是会失去判断,舍不得眼前的利益,做不成大平台。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互金领域众多金融公司相继上市套现,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却不着急,上市就意味着你开辟新业务要受影响,做决策要考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会变得畏手畏脚,长此以往,不利于在整个行业长足的发展,况且互联网金融才刚刚崭露头角,未来的应用还需要很多探索。
产品模式说的就是创业团队要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它面向什么样的人群,有多么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做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机会可以留给自己,找到那个点就能创新,虽然如今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用户模式说的是创业团队做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这群用户为了什么目的来试用产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经常做什么,他们出现在哪些地方,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
推广模式说的是如何找到更多的用户,在经历过用户模式以后,自己应该非常了解用户在哪儿,用户需要什么,用借势营销也好、互联网广告也好、传统广告也罢,快速找到并获取他们的信赖才是最重要的。
收入模式是说在产品用户体量足够大的时候,能不能为他们创造更大价值,让他们付费;能不能做出产品体系内的盈利产品,让流量商业化;更直接的是能不能直接拉广告变现。
就像是携程幼儿园事件出来以后,更多的家长表示愿意出更多的托儿费找素质更好的幼师,只要对自己家孩子好;iPhone128G容量已经够大了,还是会有人购买iCloud空间,只为万一手机丢失,还可以完整的找回存储的记忆。很多时候,不是用户不买账,而是你所满足的需求不够满意。
本文由 @Eric|王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