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中材股份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重要的两家上市平台,各自还控股香港及内地的多家上市平台,这些上市公司的整合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财经》记者 沈小波/文 马克/编辑
中国建材(03323.HK)、中材股份(01893.HK)今日同时复牌,两家中国建材行业的巨头公司合并尘埃落定,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上市平台深度整合大幕开启。
9月8日,中国建材(03323.HK)及中材股份(01893.HK)公布合并计划,中国建材将换股吸收合并中材股份,换股比例为每1股中材股份换取0.85股中国建材股份,交易对价较中材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高19.19%。完成合并后,中材股份H股将从联交所退市,中材股份将注销登记。
中国建材、中材股份均为中国建材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2016年8月,经国资委批准,中材股份母公司中材集团无偿划转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随后更名为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直接、间接控股中国建材41.27%;中国建材集团通过附属子公司中材集团直接、间接控股中材股份43.87%。
中国建材、中材股份建筑材料行业的巨无霸,业务存在重叠。中国建材主要从事水泥、轻质建筑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工程服务业务,是中国最大的水泥公司,总资产为3483.57亿元,总产能约4.09亿吨,2017年上半年收入533.62亿元,利润8.85亿元;中材股份则是中国领先的水泥工程公司及第四大水泥公司,总资产为1078.66亿元,总产能约1.12亿吨,2017年上半年收入251亿元人民币,利润5.96亿元。
母公司合并后,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中国建材集团下属15家上市公司的整合成为下一步目标。据新京报报道,在近期国资委召开的央企整合重组通气会上,中国建材集团称,整合总体思路是,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每个子公司都围绕核心业务形成一个大的产业、争取做到全球前三,打造专业化的中大型上市公司。同时要遵循资本市场逻辑和规律,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同质化业务,提高资本运营与重组整合能力,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
中国建材、中材股份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重要的两家上市平台,各自还控股多家上市平台。这次中国建材、中材股份的合并,还牵扯到两家在内地上市的多家公司。如中国建材控股的中国巨石(600176.SH)、北新建材(000786.SZ);中材股份控股的中材国际(600970.SH )、宁夏建材(600449.SH) 天山股份(000877.SZ)、祁连山(600720.SH)、中材科技((002080.SZ),也随之宣布停牌。
中国建材、中材股份的合并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材集团整合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仍非终点。今年2月底,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对外透露,集团机构和二级平台已完成“无缝对接”,正在做两家企业下属上市平台的深度整合方案。
中国建材、中材股份合并最大的利好是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以水泥业务为例,中材股份自身就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天山股份、祁连山、宁夏建材的水泥产能都位于西北地区。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合并后,中国建材下属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联水泥、北方水泥与中材股份下属水泥产能也多有重叠。
一位大型券商的建筑行业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两家公司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后,在多个区域会有很强的定价权,缓解价格战的状况,进而改善经营业绩,但这还要看两家公司下属这些内地上市公司的整合情况,这也是中建材集团整合的下一步。“大方向是确定的,肯定要解决,但是什么时候能解决还不清楚。”
该分析师认为,中建材集团可以有两种整合思路,一种仿效金隅股份(601992.SH)和冀东水泥(000401.SZ)的合并,上市公司进行同类合并;另一种可以学习国外的产能置换,在一个区域内只留一个经营实体。
中投证券分析报告认为,中国建材下属四大水泥公司过去承担较多区域产能整合任务,债务压力大;中材股份水泥资产经营状况不佳,资产质量及流动性一般,两家公司整合,如何改善下属水泥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一大难题。
中投证券还认为,从水泥产能分布看,合并后,中国建材集团水泥业务可以实现国内全区域覆盖;从产业链角度看,中材股份下属中材国际为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商,而中国建材主要从事水泥及建材生产,存在上下游关系,整合有利产业链延伸。不过最终整合效果仍然依赖两者合并后在人员、财务、生产、销售、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业务合作等方面的协同效率。
9月11日复牌当日,中国建材报收4.92港元,较停牌日股价跌1.99 %;中材股份报收4.03 港元,较停牌日股价涨1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