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
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40多年间,深圳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样本
但近期有人质疑说,深圳在衰退
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落后于“北上广”
有人说,深圳在变老
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十年间提高2.6岁
还有人说,深圳已经陷入困境
最擅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受外部打压
而光芒不再、举步维艰
深圳的“中年危机”
真的来了吗?
新年开启,记者来到深圳
看看在风云变幻面前
这座“创新之城”
如何粉碎质疑
闯关破阵
2022年1月1日拍摄的新年晨光中的深圳湾。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有破才有立
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
前海国际人才港重大平台启用
一批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开工
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曾经
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拼劲
深圳创造了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这是2020年10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石。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如今
向创新要动能
正在让深圳重新“高位赋能”
从高端软件到人工智能
从区块链、大数据,到云计算、信息安全
从0到1式的原始创新越来越多
华为的“答卷”十分提气:
在供应限制的严峻考验下
鸿蒙操作系统依然站稳了脚跟
设备数突破2.2亿台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说: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尖利
发出的光就越璀璨”
2021年12月23日,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深圳举行的发布会上公布鸿蒙生态的最新进展。新华社发(华为供图)
有急也有缓
实力强大的“中国智造”
在深圳不断涌现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
深圳湾科技园
集聚52家上市公司
超过100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
这里的创新令人惊叹:
技术人员正在寻找芯片上的错误
相当于一秒钟内
找到广东省一个角落里
一盏红绿灯的一个小小误差
创新
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
关键技术的突破
也并非一朝一夕
熬过了“无人区”
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2020年8月26日,深圳湾畔上演无人机灯光秀,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有分也有合
一种能像胶水一样
快速愈合伤口的医用粘合材料
如何才能尽快变成产品?
在深圳,能找到答案
楼上是研究院
楼下是企业
上午在楼上做科研、带学生
下午在楼下把握方向、洽谈合作
搞研发,形成合力
搞教学和产业转化,又能开枝散叶
分化出新的突破口、增长点
这样快捷高效的模式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初期非常重要
科研人员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2020年8月12日,深圳市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一家创业企业员工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城市在成长
楼宇在变化
实干精神没有变
创新氛围没有变
从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北瞰
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广州大学城
…………
创新平台连珠成串
发出耀眼光芒
往南眺望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
“老牌劲旅”为粤港澳大湾区
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这是2021年9月8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随着“前海方案”等相继落地
粤港澳之间制度性藩篱逐步取消
大湾区“创新轴”如大鹏展翅
创新,没有界线
深圳用实力
诠释了一座城市的
“年轻”秘诀
创新之城,永远“年轻”!
面对质疑,勇毅前行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陈凯星、徐金鹏
监制:邹声文、张旭东、肖文峰
常爱玲、齐慧杰
统筹:赵超、王攀、熊争艳
记者:王攀、屈婷、孙飞、印朋、陈宇轩
编辑:屈婷、王宜玄
视觉/海报:李思佳、毛思倩、梁旭
黄玫、夏镱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广东分社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