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是位于安徽省东部的县级市,东临高邮湖。因伸入江苏苏中腹地,故而有“安徽东大门”之称,也是安徽省距离长江口最近的城市。其南部与六合,仪征接壤处的金牛山水库(金牛湖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优美动听的《鲜花调》传唱在皖苏交界的金牛山一带,经由天长人何仿改编作曲,成为闻名遐迩的歌曲《茉莉花》。
历史
明嘉靖年间的《天长县志》记载“夫天长,秦广陵县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长地区为广陵、东阳二县地。两汉时期,又为广陵、高邮两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温婉如玉的江南文化浸透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自总朝政。同年,徐敬业从扬州起兵讨伐。这时已经经历被贬弃官的骆宾王成为了徐敬业府属。
在行军途中,一代文宗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讨武曌檄》,自此开启了人生中最后一段征程。
据《资治通鉴》载“唐则天后光宅元年,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高邮之下阿溪。”
光宅元年十一月,骆宾王跟随徐敬业率领的义军在高邮湖西南下阿溪列阵据守,与平叛大军展开了殊死对决,火烧荭草。溃败之际,骆宾王的身影消失在火海之中。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生日,将每年的8月5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
据《史记》中索隐载“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为承接尧帝圣德,唐玄宗析出千秋县这块风水宝地,并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将千秋县更名为天长县,寓意为地久天长。
文化
天长人爱听扬剧,更爱看《弃官寻母》这出动人的孝子戏。在字正腔圆的曲调声中,天长百姓忆起的那段千古佳话。
《宋史.孝义传》中记载着《弃官寻母》的故事,对生母饱含思念的朱寿昌辞去官职,踏上了寻母之路。
历经艰难,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母,并将其接回赡养。北宋诗人王安石曾作“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用以歌颂天长人朱寿昌的孝心。朱寿昌孝亲敬老的精神不仅影响着子孙后世,更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之经典。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天长淳朴的民风孕育出孝子之乡。每年天长市政府都会举办孝文化节活动,评选出孝子之心和孝亲之家,让孝文化代代相传。
如今天长孝文化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循着中华传统美德之路,于小家孝是尊老爱幼,于大家便是尊敬,关担心身边每一个人。在祥和共融的社会氛围中,孝成为了天长人的文化瑰宝。
抗日烽火
1941年皖南事变后,抗日的战火笼罩着皖东大地,新四军第二师在天长张公铺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时任新四军副军长的张云逸兼任校长。第2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
建校不久,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到了日军的“大扫荡”,抗大第八分校奉命撤出张公铺。几经辗转,学校最终选址在天长县东北部的龙岗镇。
龙岗是清代重要的盐运码头。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为抗大分校深入敌后办学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嘹亮的军号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由于办学条件的艰苦,许多抗大学员没有教室,镇里将古庙整理出来作为学员们的课堂。
没有宿舍,学员们散住在老乡家里,校部、政治部、医院等部门都安置在各家各户。
抗大八分校从干部到学员对老百姓敬如父母,睦如兄妹。就是在这样的氛围感召下,许多天长的有志青年迈进了抗大的校门,为华中敌后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抗大八分校在龙岗办学结束。抗大走了,抗大的精神和抗大的感人故事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古老的明清建筑在青石板街的两旁整齐排布着,这是铭刻革命勇士印迹的红色地标,是代代天长人为之守护最珍贵的红色记忆。
民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天长当地都会举行一项祭祀活动,当地人俗称为“家谱会”。三牲五鼎,香火不绝。全场祭祀活动的主角是天官画,它将由画师亲自悬挂在案头前。
天官画,天长当地特有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被视作赐福保平安的凭依。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天官画承载着天长百姓安居乐业的期望。
衣冠整齐,沐手焚香,这是画师在开笔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勾线是绘制天官画的第一步,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最考验画师功力的环节。着色、破色、做脸色,在细笔勾粉与画衣装金间,一幅用于祈求平安康宁的天官画完成了。
天长天官画采用工笔画技法勾线,并吸收佛、道两教传统的绘画色彩,兼蓄着木版年画的通俗风格。
在吸纳历代壁画的画风创作过程中,成为了既蕴含祈福意义又拥有装饰色彩的工艺品。
画师依据求画者的意图将天官画细分为祈福天官、消灾天官、进宝天官等主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天官画,成为天长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
从天上到人间,每一幅天官画的背后是画师对技艺的积攒和延续,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一家一户祈盼的是平平安安,一乡一镇祈盼的是风调雨顺,一城一市祈盼的是兴业繁荣。
物产
天长市龙岗区的早晨是被一碗甜汤唤醒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爱碗里这一粒粒圆实可人的“白胖子”。它生长在水田里,因果实状如鸡头而被称为“鸡头米”。
七月的龙岗,湿热的夏风中弥漫着忙碌的气息,水田里宽大的芡实叶片紧贴水面,从水下长出的根茎刚刚形成花苞的形态。
龙岗家家户户都有着种植芡实的传统,为了发展芡实特色农业,龙岗建成了芡实集散市场。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水田里成片的芡实株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秋节前后成熟的鸡头米亮饱籽满,甜而不涩,由内到外释放出来的甜味氨基酸吸引着后厨的大师们。
一把芡实米配比肥瘦相间的猪肉,辅以配料一并下锅炖煮。一小时后,酸甜可口的芡实樱桃肉便成了食客口中的经典。
对芡实的偏爱覆盖天长大部分地区,做法不一,却都保留了芡实本身的甜味。朴实无华的烹饪,最能衬托鸡米头的轻灵。
清水煮沸,嫩米入锅,枸杞点缀。一年不过一个多月。为了这碗人间美味,天长人乐此不疲。
芡实酒、芡实露、芡实宴伴着一湾湖水长大的天长人,靠着勤劳和智慧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芡实品牌。四溢的芡香召唤着异地游人的脚步,一碗香糯可口的甜汤串联起家乡的人情风光。
一千多年前,帝王的恩泽造就了这块风水宝地,一代文宗骆宾王在此留下千古绝唱,依水而生的人们,以孝为家风家训报德育恩。
从盛世大唐中走来,在新时代浪潮中崛起,天长正续写着千秋福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