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巫云峰 监制:胡雯 主笔:叶效强 何佳佳 编辑:张仙
UI设计: 宋鹏 网页制作:盛维玮
【嘉宾介绍】王永利,现任福建省海峡区块链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中国大陆首位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副董事长。
货币体系变革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必须审慎对待!现在有不少国家货币体系剧烈动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特别寄希望于依托比特币或以太币的区块链模式,打造全新的国家数字货币,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如果网络数字货币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实际上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不要急于穿透到网络上去监管虚拟数字货币的运行,而应该切实加强虚拟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兑换环节,特别是交易平台的监管,让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必须满足法定货币反洗钱、反偷税、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
央行发币并非想发就能发 不接受法律监管的币非常危险
金融界:您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是如何理解货币这一概念的?
王永利:从货币的演化历程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货币有很多功能,但它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价值尺度。作为价值尺度,保持相对稳定是其内在根本要求。如果货币币值剧烈波动,那么整个货币功能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都会受到冲击。
任何锚定金属的货币都无法实现币值稳定,因为金属受各国自然储量以及开采和加工能力的约束,其实际供应量经常会与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发生严重偏离,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只有将一国的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覆盖可交易财富的规模相对应,保持全社会物价总指数相对稳定来实现这一点。
因此,金属货币或金属本位制货币必然要退出,发展成为可以有效调控总量的信用货币,成为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因为信用货币具备调控灵活性,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比特币模仿黄金,总量恒定无法充当稳定的货币。
有误解认为,现代货币是纯粹的信用货币,核心是信任,只要人们相信并接受它,它就可以成为货币。虽然比特币区块链并没有创造实际财富,但它创造了很多人的共识,大家都信任它,所以它可以成为货币。
这种说法实则是缺乏货币运行的内在逻辑。货币除了要有信任,背后还要有价值支撑。货币当局之所以能够投放货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国家信用,有国家最广泛的运用和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国家主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社会财富。央行发行货币并非想发就能发,货币当局起码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储备物(如黄金或外汇)作为直接的价值支撑,并努力将货币乘数和派生货币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货币总量与社会财富相对应。
比特币没有任何价值储备物,或可以与其对应的比特币网络世界所有、控制的财富。据统计,现在各类虚拟货币种类高达1800多种,这些东西背后是否有价值支撑尚不可知?如果没有社会财富背书背书又何来信任?没有信任又如何充当货币?
金融界:有观点认为,从国外实践来看,有些虚拟货币确实对应了一定的社会财富,您对此怎么看?
王永利:货币要成为财富的价值表示,且不说一定要有国家主权背书, 至少也要有法律保护。离开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人们的违约行为不受约束,导致货币很难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财富对应上。
在可预期的时间里,国家是不可能消灭掉的,当不能消灭掉“国家”的时候,所有实际交易,一旦动用现实财富,都将涉及法律权属问题,不接受法律监管将非常危险。
而且,现在还不知道有什么虚拟货币是有社会财富做对应的,如果有,那也只能是一定范围的商圈币,不可能成为取代法定货币的超国家主权货币。
虚拟货币只能是网络“商圈币” 监管要允许代币合规发展
金融界:未来如果虚拟货币解决了社会财富背书和法律保护问题,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货币?当前土耳其与阿根廷等新兴国家在美元加息周期下面临很多问题,是否需要改变其货币体系?央行的数字货币又该如何理解?
王永利:货币体系变革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必须审慎对待!确实已有国家中央银行开始投入资源设计自己的数字货币,但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这与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主导的“中心化”数字货币存在根本性冲突,二者很难协调。
倘若央行模仿比特币、以太币等设计出一套不同于法定货币的全新货币体系,这一货币体系也难以在一夜之间甚至短时间内完全替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那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将要在很长时间内并行两套货币体系,这将使货币当局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货币体系的混乱,引发金融运行的剧烈动荡。
现在有不少国家货币体系剧烈动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特别寄希望于依托比特币或以太币的区块链模式,打造全新的国家数字货币,这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网络数字货币如果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实际上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不要急于穿透到网络上去监管虚拟数字货币的运行,而应该切实加强虚拟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兑换环节,特别是对交易平台的监管,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必须满足法定货币“反洗钱、反偷税、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
我认为,虚拟货币只能是一种网络“商圈币”或“代币”。无论是小到社区、还是大到跨境网络平台,都只属于商圈的概念。在一定的网络商圈里,可以有具备特殊功能或者权利义务的清算币(结算币或商圈币),这些币与现在的饭票、饭卡,购物券、购物卡等是一样的功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只能是现有法币的数字化,它本质上是“在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上推出和运行的商圈币”,其实际的运行结构取决于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大小以及央行能否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贷款等货币的信用投放。
现在亟需解决的是法定货币和它的兑换问题。在这个环节中,监管是第一位的。如果虚拟代币要与法币兑换,就必须是实名制,这就牵涉到对非法洗钱、不正当交易的管理问题。第二,兑换过程中,只能用同种法币交易。用人民币购买就只能用人民币售卖,倘若用人民币买却用美元卖,它就不是简单的代币了,而是具备了真正的货币属性。第三,虚拟代币不同于现钞,它是纯粹的电子转账,必须要求从同一账户兑出兑回。总之,商圈币的使用范围不能超出商圈,否则就是挑战主权货币、法定货币的权威和地位。实名制、原币、原账户进出的原则,必须坚守。
未来互联网会形成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世界的运行不可能完全把现实世界的法律、法规全搬上去,一定要有创新,所以我也一直在强烈呼吁监管部门的跟进,要允许未来网络世界的专用身份信息以及专用代币合规发展。
挖矿是个“坑” 无序分叉必然造成混乱
金融界:您指出,未来可以有代币,但坚决不要挖矿,这是为何?
王永利:挖矿造币,势必将使其区块链成为完全封闭的网络体系,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首先,挖矿是个“坑”,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要实现“去中心、去中介”,就需要大量外部计算机接入并共同运行,这是“去中心”运行的基础条件。这样,加入的计算机节点越多,其安全性稳定性就越大,但比特币的挖矿与转让需要全网广播、验证、分布式处理和记账等的难度就越大。其“挖矿”过程需要消耗越来越大量的能源,甚至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挖矿的计算机基本上不能用于其他运算,并不能起到全世界共享计算机算力和存储力的作用。
另外,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只能运行比特币这种系统内生资产(链生资产),难以把现实世界的资产或价值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上运行,结果就是陷入了自我封闭。而且,按照比特币产生的规则,都没有贷款生息或投资分红所需要的额外的币,这将严重约束金融功能的发挥。同时,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也需要外挂交易平台进行处理,处理程序烦杂、成本很高。在美国Cionbase交易所上买卖比特币,费率是1.49%,交易所成为数字币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和受益者。操作时,效率低下,比特币钱包初次安装时,会消耗大量时间下载历史交易数据块,处理一笔比特币交易需要约6个连续区块的确认,往往需要数天时间。
再者,比特币属于开源系统,可以免费下载,在比特币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出很多“山寨币”或“分叉币”。(据统计,到2017年末,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300个网络数字币。有人认为,实际上更多,有的不叫“币”(Cion),而改成“Token”,被译成“通证”,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样,在网络世界中又会分化出无数个区块链网络“社区”(远多于国家的数量),如果其相互之间不能联通并保持规则的统一,必然造成网络世界的混乱,严重影响网络数字币的信誉和跨链流通。
综上所述,完全封闭的网络体系、无意义的能源消耗、极低的交易效率以及其内在的混乱都是反对挖矿的理由。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很多 要跳出“比特币”思维范式
金融界:那么,您对区块链是否看好?如何看待给区块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的ICO?
王永利:区块链包含了很多技术,是集大成者,比特币区块链只是区块链的一种运用模式,区块链可以有公有链,也可以有私有链、加盟链等多种运用方式。区块链不仅运用在金融方面,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运用,如信息加密、智能合约、分布式处理,确保不可篡改等。
挖矿造币的“比特币区块链”思维范式已经严重束缚区块链的发展,要跳出来,不要过于追求理想化,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注重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区块链的积极作用。
ICO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其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暗箱操作、内部炒作,虚假宣传、恶意传销的成分。比如,有的ICO项目所确定的“币”的总量根本没有什么依据和规则;有的实际发行与宣布公开发行的“币”相差甚远,以防止发行太多而难以把价格炒上去;还有很多ICO项目被极少数投资者垄断,并极力炒作,推高价格,恶意操控市场,择机变现获利后撤离,将风险甩给接盘者(俗称“割韭菜”)。实际上,ICO属于面向社会的公募,而非私募,如果没有严密的规则和严格的监管,是非常容易变形和出问题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严加禁止违规操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