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本身的经济体量肯定没有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薪人员的比例自然也就很高。在职工社保计发基数方面,也是超过了1万元。这样的情况下,深圳职工的退休金,肯定要比其他城市高一些。
养老待遇合计=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整额+调节金+地方补助+过渡性补助。
1、统筹养老金
这里的统筹养老金就是我们常见的基本养老金。
深圳统筹养老金=(退休时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2* 总缴费年限*1%。
这个公式基本是全国统计的,只是在计算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方面有轻微的差异。
上面当中的数据为:(10795+9165)/2*22.5833*1%=2253.81≈2254。
从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9165可以,平均缴费=9165/10795=0.8490。也就是说,这个女士的缴纳基数并不高。
想在深圳获得比较理想的养老金,也需要自己的缴纳基数足够大才行。
2、个人账户养老金
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额 (137209.49)/计发月数 (195)=704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也是全国统一的,我们退休时个人账户余额越多,退休的年龄越大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多。
从这位女士271个月个人账户余额才13万多,也能看出来。而且在计算利息的情况下,每月缴纳的金额平均才是137209.49/271=506.31元。我们要明白这是包括利息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利息,这个金额会少很多。
当然,由于是50岁退休,所以计发月数是195。如果55岁退休,计发月数就是170。不过,我们肯定希望早退休早享受。
3、过渡性养老金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0)* 享受比例 (0.0)+总缴费年限 (22)×4+100=188。
4、过渡性养老金调整额
{新办法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 *本人1998 年 6 月前的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998 年 6 月前实际缴费年限】×1.2%-原办法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加发比例。
【(10795.0*0.618*3.5+0.0)×1.2%- 88.0】* 0.7=134.5365≈134.54
原办法过渡性养老金这里没有给出具体计算公式,只给出了一个数值88。过渡性养老金加发比例2021 至 2025 年分别为 30%、50%、70%、90%、100%。2023年退休的比例是70%。
也就是说,从2025年开始,就没有过渡性养老金调整额了。当然,上面的过渡性养老金也会按照新办法计算。
5、调节金
1992年7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取得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
享受金额为:
(1)2021 年 12 月前首次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月 300 元;
(2)2022 年 1 月以后首次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月 250 元;
(3)2023 年 1 月以后首次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月 150 元;
(4)2024 年 1 月以后首次领取养老金人员每月 50 元:
(5)2025 年 1 月以后首次领取养老金人员不享受调节金。
其实也属于过渡性养老金的部分,只不过深圳没有统一在一起计算罢了。其实这里的设计完全没有必要。
6、地方补助
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6.6)×月平均缴费指数 (0.849)×18.5+20=123
只有深圳户籍,并且有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才会有地方补助。这属于深圳对于本地人的福利。有地方补助的城市还是有不少的。
7、过渡性补助
1992 年7月前的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0)×月平均缴费指数 (0.849)×11+60=0
过渡性补助也是对于社保制度建立之前参加工作的补充,具体来说需要1992 年7月前是深圳户籍,而且缴纳了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才能有这一项补助。
从计算公式来说,里面既有缴纳年限的影响也有60元的固定额度,只不过这位女士不符合基本条件,所以过渡性补助是0。
养老待遇合计=2254+704+188+134.54+123=3403.54。
深圳养老金的计算看似复杂,其实基本的计算逻辑和其他省市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把过渡性养老金分为了4部分。
说实话由于深圳的计发基数超过了1万,如果在山东这样的数据,养老金肯定超不过3000元。
2022年山东的计发基数是7182.5元。按照这样计算,基本养老金如下:
(7182.5+7182.5*0.849)/2*22.5833*1%=1499.58。
基础养老金差异=2254-1499.58=754.42。
当然,深圳的缴纳基数要比山东高。如果按照平均缴费指数是1.5计算,基本养老金如下:
(7182.5+7182.5*1.5)/2*22.5833*1%=2027.55。
基础养老金差异=2254-2027.55=226.45。
所以说,深圳的养老金看似不高,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在国内已经属于比较好的情况了。从上面的计算过程,我们也能看到我们不要从社保缴纳基数高的地区转移到社保缴纳基数地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