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本聪,被广为人知的事儿是,发明了比特币。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
比特币的伟大之处在于,用去中心化的计算机网络建造一座可以比肩世界上最大银行的记账体系,这种货币总量恒定,没有人可以擅自超发货币,如果哪个国家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民众只要购买比特币,就能抵御本国的通胀。
更神奇之处在于,比特币基金会以一种非常松散的机制管理,中本聪本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却也演绎了什么叫做去中心化的管理。
比特币网络,通过规定发行机制、共识机制和加密技术将比特币的发行、记账和转账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自发发展壮大的庞大体系。
或许,没有人能够复制比特币的成功。所以,尽管有上千种山寨币和模仿币,大多无疾而终,即便小有成就者,也很难达到比特币的高度。
我不是中本聪,但我也找到了一种数字货币的发行方法。整套的思路与比特币类似,但机制却远远不及比特币。下面是这种数字货币的介绍,因为我姓米,就用米币代称这种数字货币方案。
米币发行方案,采用绑定纸币的方式,也就是一张纸币对应着等额的米币。至于发行机制,与比特币的挖矿和工作量证明不同,采用“流通量证明”的方式。我们以100美元的面值的纸币为例,第一个挖矿的人,用手机拍下纸币,并通过图形识别记录纸币的面额,图像以及发行编号,只要成功上传照片,并记录就获得面额四分之一的米币。
那么,这张100美金面额的米币,剩余四分之三应该如何分配?
货币的基本属性是流通,所以记录货币的流通,就应该成为类似工作量证明的挖矿证明。我的方案则是,在第二个人拿到这张纸币,再次上传同样的编号时,就只能获得上个上传者一半的币值奖励,也就是八分之一。之后依此类推,
按照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如此挖矿的结果将是累计挖出二分之一币值,而且越到最后,挖矿的收益就越低,最后趋近于0.那么,剩余一半币值该如何处理?这是另一种证明机制:销毁纸币证明机制。
一般,当货币流动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残损货币,就不得不从流通中退出,银行会将残币收回,并开出一张“销毁收回证明”,这张证明,可以获得币值一半的虚拟货币。
通过这个机制,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由纸币编号形成的数据库,再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形成一个对照纸币的数字货币币种。
和比特币相比,这个米币的思路更像是一款游戏,为了让这个游戏更具传播性,我们甚至可以规定:只有当米币拥有超过8个拥有者的时候,才真正生效。为了能让自己手上的米币生效,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形成病毒传播。
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而且在信用货币、无线支付日益普及的国家,纸币变得越来越稀缺,理论上这种玩法也会和比特币一样具有通缩属性;但是,在不发达且通胀严重的国家,这个游戏只能记录该国通货膨胀有多么严重,除此之外,并无太大价值。
米币的方案可以做成一款有趣的游戏,但用在纸币的数字化上,还是具有一定风险。
第一个是中小国家的的通胀风险。非洲个别国家和南美洲国家,有的主权货币还是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绑定纸币的数字货币,相当于发现新的通胀货币。这个方案更适合于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信用卡和无线支付日益普及的国家,比如美元、欧元和日元。
第二个,这个方案可能被非法组织用于非法ICO,人们对于本币的熟悉,往往更容易中招。
第三个,方案还有可能造成纸币被故意毁损。因为最终“销毁纸币证明”的回报过高,一旦有人炒币,就会有人不惜损坏纸币为代价,获得数字货币。这种可能性并不完全排除,却是我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