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行业里,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被认为是不分家的两个岗位,无论是从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还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来看,这两个岗位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可以利用运营的思维去做产品,搭建会员体系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会员体系是现如今互联网产品中最常用的变现手段之一,它非常适合那些盈利模式相对较为单一的产品。
比如:工具型产品(包括百度网盘、迅雷、有道云笔记等)、社交型产品(包括QQ、陌陌、探探等)。甚至包括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网易考拉在内的电商平台也会推出会员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用户转化率。
所以,会员体系似乎成了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标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说起来会员体系似乎很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做好一个会员体系,需要脱离功能本身,从产品框架开始谈起。
首先我们要清楚知道一件事情:会员不等于积分,积分也不等于会员。
虽然,这两个东西通常是伴随着一起出现的,但是又可以是分别独立存在。
积分是属于一种虚拟的货币,是用来奖励那些达到平台行为目的的用户的。而会员一般会需要货币化,简单点来说,就是:需要有一样东西去标识会员,需要有一个值去区分会员。
积分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成长值也一样可以,或者也可以使用经验值。
在搞清楚积分和会员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开始搭建会员体系。
我们都知道,运营的四个核心是:开源(获取新用户)、节流(防止老用户流失)、促活(促进活跃)、刺激(刺激消费和转化)。
运营所有的策略和手段都是围绕这四个核心来开展,那么,在我们搭建会员体系的时候,也是可以将这四个核心带入到你的产品规划中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常对于产品的运营来说,拉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但是同时又是最为困难的环节。
作为运营的人员需要不断的根据产品的形态、目标用户群体、公司现有资源、预算、市场策略等综合因素,不断的去使用各种运营手段来进行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最为适合的方法。
产品经理在设计会员拉新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来设计:一种是在已有的用户中进行会员的转化;而另一种则是以会员体系本身来获取新用户。
换句话说就是:对于零用户的产品,直接使用会员体系来获取新用户。
以用户行为作为参考:
这种拉新的方法通常以用户主动发起的行为为依据,来对用户进行奖励——即成为会员。
主要形式为:当用户在产品中发生指定行为时,就能成为会员,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行为,成为会员的层次也不一样。
例如:购买某件特定的商品(或者购买金额达到具体要求)、邀请好友、对商品进行评论等。
这种方式发展会员,很多时候是属于无门槛的手段,通常存在于电商平台——因为对于用户而言,本身的行为并不是去购买会员,而是购买某件商品。会员是对这种购买商品的行为进行的一种奖励,所以大多数时候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会员体系本身的存在感会比较差,需要在会员特权上进行设计。
以运营行为作为参考:
例如:直接购买会员用以维持某项开支的平衡——京东的黑卡会员免运费、美团的会员低配送费和优惠券等等。
这一类会员通常会需要用户自己根据自己的使用行为来进行斟酌:是否需要去购买会员?
因为属于真金白银去购买的会员,所以这就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用户的投入产出比。如果用户花了大价钱购买会员,得到的回报远低于预期,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用户的不满。
所以,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转化率较低,而且很容易因为不平衡导致崩盘。
以产品行为作为参考:
产品行为在互联网产品的会员体系中不多见,大多数时候是基于产品本身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来决定。因为产品的特殊性,让他们只能选择通过购买会员来实现盈利,而且很多时候,商业模式的欠缺,也只能通过购买会员来实现盈利。
例如:
因为盈利模式的单一,以至于这样的产品需要借助会员体系来实现盈利。
小结: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如何设置一个好的会员开源体系?”尤为重要。
因为会员体系通常会贯穿整个产品线,糟糕的会员体系会因为用户的期望与收获不成正比,而最终沦为鸡肋;而好的会员体系,则会源源不断的吸引用户。
很多时候我们要对产品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及公司的发展战略有足够的认知,才能更好的制定策略。
会员成长体系和会员特权体系通常是相伴而生,很多产品在设计这两个体系的时候,会相互促进。
会员成长是直接决定用户:“是否能够持续关注产品会员体系?”的关键所在。
而会员特权是解释了:为什么用户会要提高自己的会员等级?——因为用户需要获得更多更好的特权。
而对于盈利模式单一的产品而言:会员成长和会员特权又是可以直接提高流水的重要手段。
早期QQ在设置会员的时候,就将成长值作为会员等级的货币化,成长值到达一定的数量后,会员等级就会随之增长。成长值的获取来源,除日常的运营活动以外,就只有直接续期会员来获得。
会员成长的主观行为:
与会员拉新的“以用户行为为参考”一样的地方在于:会员成长的主观行为决定权在用户手中。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因为盈利模式单一,都不建议将会员成长设置为主观行为,比如:签到、比如直接购买会员。
因为这种设计方法很容易因为会员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引起用户的挫败感。
比如:早期的签到玩法中,连续签到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奖励。但是,一旦因为用户的失误没有连续签到,将导致用户无法获得连续签到的奖励。
再比如,QQ会员的成长值:当用户失去会员权限,而又没有及时充值,会导致成长值下降。
所以,我们在设计会员成长逻辑的时候,尽量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会员成长的客观行为:
与会员成长的主观行为不同之处在于:会员成长的客观行为并不属于直接来自于用户的行为,会员成长的客观行为更适用于那些原本商业模式丰富、赢利点多样的产品。
而对于这样的产品而言,会员的成长只是用户平台中活跃的附属产物,其目的很明确:通过这样的会员成长体系,极大的促进用户活跃,提高用户使用频次,从而提高其核心盈利模式的转化率。
电商类的产品基本都会使用这种方式去设置会员,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不会给用户造成太多的经济负担,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的转化意愿。
但是同样的,这样的会员体系会比较复杂,需要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嘛。
那么,在说完会员成长体系以后,我们再来说说会员特权。
既然是特权,那么就要表现得与其他人不一致,才能吸引用户去购买,比如:QQ会员的红名显示,专属上线通知,专属聊天窗口背景等等。
直接发放会员特权:
很多用户在成为会员之前都会去思考:这样做值不值得?
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投入产出比。
如果不是特别吸引人的特权,用户一般都不会选择主动转化。除非是基于会员拉新中的用户行为,以及会员成长中的客观行为,否则用户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你的规则。
因此,在设计会员体系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给用户一些既得利益,以及更远的预期,用户才会对你的会员特权感兴趣。
比如:
游戏中常见的VIP1,与非VIP的特权差距一般都非常的明显,比如:视频类网站,一个月的会员往往收费都较低,但是特权相对于非会员又足够的具有诱惑力,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付费转化率。
间接发放会员特权:
与直接给予的特权不一样的是:间接式的会员特权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作用。
这样的特权会让用户满意度+1,而不会让用户的满意度从0到1,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聊胜于无。
但是,我们在制定会员特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拥有足够多的间接式的会员特权,才能让会员的特权达到平衡,也不会让会员和非会员之间差距过大。更进一步可以很好的避免核心特权过早的呈现后,导致会员的成长提前结束。
一般建议,直接式特权与间接式特权比例为1比3是最合适的。
小结:
在设计会员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投入产出比计算好——既要让用户上瘾,也要让成本的投入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低成本的投入往往可以更快的试错。
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运营的工作中,节流通常由老用户关怀和二次拉新两方面组成,而在运营的所有工作中,尤以这两种工作最为困难。很多时候是一种低成本,但是低转化率的工作。
低成本的原因在于:对于老用户而言,因为他们对产品的熟悉,不需要太多的教育成本,以及拉新成本就可以让他们回归。
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因为对产品的熟悉,他们在选择离开后,更不会轻易的回来,这就造成了低转化率的现象。
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平台方具备完整的用户行为监控,以及完整的用户画像,当用户即将流失的时候,通过用户的行为监控实现防流失预警,提前做好用户关怀工作。当用户流失的时候,又通过用户画像实现二次拉新的目的。
虽然节流的低成本的特性,使得这一项工作看似比其他工作更容易,但是其低转化率的特性,也在无时无刻警告着平台方:不要过多的进行投入。
找到那根底线,否则,你会发现:光是分析流失原因和二次拉新的策略,就足以提高你的节流成本。
搭建好会员框架以后,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将规划好的功能填充进去,以达到功能相互之间起到促进的作用。
具体要点总结如下:
大V姐姐,微信号公众号:PM咖(PMzon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7年互联网产品和运营实战经验,专注社交营销领域,提供运营顾问咨询。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