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篇:十年历练, 管理资产规模超3600亿元,期货公司资管锚定特色向未来
自2012年萌芽开始,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经历了创新业务放开后初创的快速增长期、资管新规带来的阵痛调整期和新规发布后的稳步发展期。时至今日,正逢十年荏苒。相比其他行业资管业务,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仿佛按下了“快进键”,其规模从0元到2000亿元,回落到1000亿元再重回3000亿元。行业用最短的时间摸索成长,用最快的速度调整方向,又在前进中寻找着最具行业特色的发展路径。
1.快进式发展,十年把稳前进方向
回到十年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于2012年7月公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自此期货公司正式进入资管市场,2012年11月,中国首批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获批,开启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征程。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发展初期,只能开展“一对一”专户业务。2013年,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开始开户,当年客户约280户,管理资金约12亿元。
2014年年底,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一对多”放开,迎来“井喷式”发展。2014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将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由“一对一”扩展至“一对多”。2014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则(试行)》,期货公司开展资管业务的门槛由之前的5亿元净资本降低至1亿元。
“我国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整体起步较晚,我们可以把2014年年底期货公司获得‘一对多’资管牌照看成是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中信期货副总经理、资管中心总经理朱琳表示,自此以后,我国的期货资管行业终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2014年年底,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规模约为124.82亿元。而随着业务模式的放开和准入门槛的降低,2015年年底,期货行业共有122家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为3478只,存量产品规模为1063.74亿元。
经过短暂的快速发展期,2016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加强了对资管产品的监管,对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杠杆比例、资金池、外部投顾、打破刚兑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为3644只,存量产品规模为2791.72亿元。而到2017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为3319只,存量产品规模为2458.40亿元。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迎来了规模增长的拐点,管理规模开始回落。
瑞达期货副总经理徐志谋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因为期货资管起步较晚,所以在成立初期,存在规模小、自主管理能力不足、过高依赖通道业务以及衍生品投资比例不高等特点。
2018年10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期货公司主动调整资管业务模式,寻求健康发展的新路径。伴随而来的是调整带来的阵痛,2018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产品数量和规模双双“腰斩”,存量产品数量仅剩1809只,存量产品规模仅剩1276.34亿元。2019年,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继续下降为1219只,存量产品规模略回升至1428.62亿元。
经过调整期,2020年开始,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规模进入快速回升期。2020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为1265只,存量产品规模为2196.69亿元。重回2000亿元大关后,2021年年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存量产品数量为1724只,存量产品规模为3549.09亿元,行业规模冲破2016年的高点。
虽然期货资管错过了我国大资管行业早期高速发展时期,在起步阶段的资本和人才积累上也曾存在过一定的短板,但朱琳认为,最近几年期货资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头部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快速提升,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都较前几年得到大幅改善,已经成为大资管行业的重要板块之一。
在徐志谋看来,经过十年发展的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虽仍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但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可投资范围较为广泛,且在经历资管新规后,能快速恢复到新规前水平,说明了市场的期待和风向。尤其是近两年,CTA的资产配置功能得到众多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的关注。
2.量质皆提升,转型发展初显特色
2022年,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走到了第十年。据中期协统计,截至2022年8月底,共有129家公司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正常运作的资产管理计划共1910只,净资产规模3659.25亿元,不断创出新高。同时,在产品管理方式上,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以主动管理为主,主动管理型产品规模2413.93亿元,占比62.3%。而最能代表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特色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335.58亿元,占比9.17%。
在资管新规实施后,期货公司迅速调整状态。徐志谋介绍说,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去通道过程基本完成,业务开展更加规范,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行业实现转型的同时规模也不断创下新高。
规模快速回升的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也展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特点。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数据,徐志谋表示,一是行业分化非常明显,行业集中度极高,头部效应十分明显。二是主动管理是行业目前的核心,主动管理规模2020年以来长期占比在77%以上。三是固定收益类规模占据主要地位,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类规模依然占比很低。2020年以来,固收类规模长期占比在50%以上,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长期占比在10%以下。四是机构配置比例逐步提升以及策略与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目前,期货资产管理计划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占比超过58%。
然而,从当前期货资管行业头部机构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来看,朱琳总结为,已初步形成投资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衍生品(CTA)、大类资产配置(FOF)两类投资策略为特色,多类型策略并进的格局。
3.一起向未来,打造行业特有竞争力
在拔丁抽楔之后,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正在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在行业内部,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分化在不断加剧。
据中期协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行业管理规模的中位数为3.67亿元,而资管产品规模排名第一的中信期货,规模为1357.07亿元,行业占比达37.09%。资管业务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期货公司管理规模总计则已经占到全行业管理规模的77.14%。
行业未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头部公司需要在大资管行业中找准自身定位,提高业务竞争力。而业务规模较小的期货公司,则需要发掘自身特色,从“小而美”出发将业务做强。
期货公司资管业务需立足衍生品特色,徐志谋认为,期货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衍生品市场的优势,严守合规和风控底线,寻找业务专业化、差异化、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实现资管业务能力和业务规模的双重提升。
“期货公司作为新兴的资产管理机构,虽然与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得相对成熟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目前在管理规模、人员储备、品牌认知度等方面不具备整体优势。”朱琳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但也应该看到,期货公司尤其是头部期货公司,在衍生品研究、交易、大类资产配置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仍是继续围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综合投资管理服务能力,继续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护城河”。
从期货公司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徐志谋认为,首先要增强内部力量,加大培养与积累交易人才和策略开发人才,打造高水平的投研团队,将金融科技融入产品的设计和运行当中,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其次要增强产品广度,将固收、权益类以及场外衍生品等适当配置在产品当中,形成多样化的产品线,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最后要强化期货公司的综合能力,实现资管、风险管理、经纪等多项业务和境内外业务协同发展。“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后,期货资管发展将向更加明确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道路发展下去。”徐志谋说。
对目前业内的头部公司来说,朱琳认为,下一步首先要按照大资管一流标准打造资管团队,面向资管全行业选人才、建团队;其次要继续强化投研人才梯队建设,形成“投资风格稳健、管理规模增长和投研团队扩充”的良性循环;最后是策略产品化,资管管理与财富管理应保持紧密沟通。“以上三点同步发力,才是期货资管业务的长期发展之道。”她说。
风险管理篇:九年奋斗,从最初8家增至100家,风险管理公司跑出“加速度”
2013年至今,期货行业第一批风险管理公司已经历九年奋斗。从第一批的8家到现今的100家,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创新中来。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资本实力、业务收入均取得较大增长,风险管理公司逐渐成为期货公司业务和收入来源的重要补充。
1.春华秋实,在服务实体的探索中成长
在九年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批风险管理公司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回望2013年,风险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在现货业务及衍生品业务上探索模式。
2015年,风险管理公司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初步走上“正轨”,在培养专业团队的同时,积极吸纳海外人才,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一是以期现为基础的大宗商品基差贸易路径,二是以场外衍生品业务为抓手的金融工具服务路径。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公司开始专注在现货领域通过基差贸易和仓单服务打造自己的核心品种类别,为产业及机构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2016年,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规模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盈利能力逐渐凸显,场外业务规模异军突起,期现业务渐入佳境。风险管理公司发展潜力崭露头角,股东不再仅将风险管理公司业务作为创新尝试,而是开始加大投入,拉开了此后几年行业增资大潮的序幕。
2017年,我国首个商品期权上市后实施了做市商制度,风险管理公司开始成为期货市场最大的做市商群体之一。自此,做市业务开始与期现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共同成为风险管理公司的三大主要业务。随着股东对行业业务认知加深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风险管理公司的数量和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行业资本金、营收、做市的持仓量和交易量等重要指标上实现飞跃性增长。
其间,风险管理公司的数量和备案业务的公司数量逐年递增。中期协发布的数据显示,风险管理公司设立备案的公司数量由2013年的18家增至2022年8月底的100家,扩大5.5倍;备案业务的公司数量由2013年的17家增至2022年8月的97家,扩大5.7倍。
从中期协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行业总资产、净资产、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245.02亿元、322.24亿元、2628.59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49倍、20倍、76倍。行业净利润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盈利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从2021年来看,风险管理公司的净利润已经达到20.79亿元,为期货公司净利润的15%,成为期货公司业务和收入来源的重要补充。截至2022年8月底,行业总资产、净资产、累计业务收入和累计净利润分别达到1410.46亿元、385.34亿元、1625.93亿元和12.04亿元。
随着服务实体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实体产业主体对风险管理公司的认可度也迅速提高。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在企业面临物流不畅、资金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经营难题的背景下,风险管理公司承压而上、以韧克艰,为实体企业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行业内涌现出很多优秀案例,例如,我国期货行业在疫情期间创设的“口罩期权”“消毒液期权”等场外衍生工具,为直接支持防疫生产企业、稳定现货供应价格、保障防疫物资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些风险管理公司作为期货公司从经纪业务向衍生品业务拓展的先头军,对期货公司的利润贡献度越来越大,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仓单服务业务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上市公司分别达838家次、81家次;基差贸易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上市公司分别达19576家次、2921家次。含权贸易为中小微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累计贸易额分别为16.59亿元、2.63亿元;中小微企业和上市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累计成交名义本金规模分别达4396.92亿元、1222.22亿元。
“目前,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增强,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抓手,与期货公司共同承担起金融精准扶贫、支持‘三农’的重任。”银河德睿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竞博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在现货市场还是在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公司的专业价值开始得到多领域的认可,私募、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地与风险管理公司合作,共同服务于产业。
2.不忘初心,助力产业升级未来可期
在九年的成长过程中,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虽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在期现货市场很多方面都留下了闪亮的痕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2013年的18家备案公司到2022年8月的100家,行业已经在国内培养出了一批既懂金融衍生品,又深入了解现货产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造出一个中国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宝贵“人才库”。国泰君安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魏峰提到,在服务产业实践积累和人才流动过程中,风险管理公司也将专业、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传导到了国内更大范围的实体经济领域。
在现货市场领域,风险管理公司与实体产业客户开展基差贸易、提供仓单服务,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购销与库存管理。同时,针对单个产业客户具体情况,利用期权、互换、远期等场外衍生品,为客户设计提供定制化风险管理方案,进一步满足实体企业的个性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近两年,在积累一定经验与客源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公司积极探索现货贸易和场外衍生品工具相结合的含权贸易模式,协助产业通过更熟悉、更易理解的方式利用衍生工具。
“从市场角度来看,风险管理业务的推广,促使商品市场价格回归基本面速度加快,期货定价作用也越来越强。”据魏峰介绍,这也促使现货市场基差贸易急涨急跌的情况减少,市场宽幅波动频率降低。与此同时,行业公司参与现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为现货市场产业主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专业支持,还改变了现货市场传统的贸易模式,有利于增强实体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来自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公司的公信力和合规理念也对现货市场形成积极影响。
在做市业务上,风险管理公司的优秀做市商团队快速成长起来。在日常业务中,高效完成各个品种的相关做市义务,配合交易所增益期权品种众多合约和期货非主力合约的流动性问题,降低市场异常波动,以保障市场稳定运行。风险管理公司的做市业务,不仅可以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套保空间,促进衍生品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还可以为期货市场推出更多期货、期权品种打下良好基础。
就期货行业发展而言,风险管理公司的设立已经极大拓宽了期货行业的经营范围。“发展风险管理业务,是目前期货公司从经纪服务走向市场参与主体、金融综合服务商的历史性机遇。”宏源恒利(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耀章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风险管理公司所做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不是简单的期货头寸或者现货贸易,是利用自己对商品的理解和对金融工具的掌握,帮助实体企业改善并提高经营质量,真正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在他看来,风险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大宗商品投行业务,大宗商品投行业务的核心又是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提供。随着整个行业发展,头部风险管理公司将向供应链管理金融公司的高级形态发展。“行业最重要的始终是探索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进一步把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崔耀章表示,未来,随着科技、市场等方面的发展,简单利差模式的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地压缩,只有深度绑定客户供应链环节的每一个需求,与战略客户长期协同、共同成长,行业才有社会价值,才能走得更远。
总体而言,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风险管理公司依然处于探索成长阶段,在服务实体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社会各方对国内期货行业服务产业的认可,是行业持续向前推进的巨大动力,这也使得衍生工具避险新模式在各产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